8月1日,尽管外围股市受美债危机缓解的提振而大涨,但A股却不为所动,上证综指仍在与2700点“较劲”。值得注意的是,两市成交金额再次创出阶段新低,这表明市场谨慎情绪仍在蔓延。此外,尽管个股涨多跌少,但昨日的市场中并未出现真正的领军板块。分析人士认为,领军板块的缺失是近期市场无法摆脱弱势震荡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市场若欲吹响反攻的号角,必须先找到真正的主流板块。
“地量”之后或现“地价”
8月1日,A股“个性”再次得以彰显。在周边股市大幅走高的背景下,A股却用低迷的成交量来迎接“建军节”。据统计,昨日沪市成交额为660.74亿元,深市成交额为624.96亿元。其中,沪市的成交额甚至低于6月20日创出阶段新低2610点时的成交金额661.4亿元。不过,昨日A股的“地量”表现也值得投资者重视。股谚云“地量之后有地价”,尽管这一股市规律并非屡试不爽,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回顾近两年来的股市,在指数出现重要阶段底部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量能的大幅萎缩。在2010年7月初,成交量较之前持续萎缩,在7月2日指数触及2319点前,沪市成交金额甚至两次出现低于500亿元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10月行情来临之前,大盘曾出现短暂的调整,9月21日沪市成交额一度由前一交易日的906.9亿元萎缩至669.4亿元,而中秋之后,A股便步入了指数加速拉升的阶段。今年以来的两次阶段低点也都伴随着成交量的持续萎缩。1月25日,大盘下探阶段低点2661点,次日大盘上涨31.38点,但沪市成交额仅为681亿元。而在6月20日大盘跌至2610点前的四连阴中,沪市成交量持续萎缩,从6月15日的860.7亿元一直降至6月20日的661.4亿元。
仅从成交量的角度来看,昨日沪市660.74亿元的成交额,也有“地量”的意味,后市也存在着“地量之后有地价”的可能。
乱世A股彰显谨慎心态
仅仅从量能萎缩的角度来判断A股触底未免武断,毕竟谁也不知道在“地量”之后会不会存在一个新的“地量”。不过,A股量能的低迷说明,至少在当前的点位,舍得“割肉”的投资者已然不多。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A股真的出现了“地价”,为何买盘却不能持续涌现呢?
分析人士认为,抛开下半年货币政策放松预期弱化的因素,国内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正确的轨道上,即使在全球范围内,A股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速也居于前列。总体来看,受强劲业绩支持,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正在被动下移,而以权重蓝筹股为主的沪深300板块整体市盈率也再次回落至历史底部水平。因此,相较于深受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与债务危机拖累的欧美股市而言,A股的投资者更多缺乏的是信心。
周一在美债危机得到缓解、外围股市普涨的情况下,沪指几乎以平盘报收,主要是由于周一公布的7月PMI指数再次下跌加剧了国内投资者的悲观情绪。但从制造业PMI的历史走势来看,PMI往往在二、三季度呈现一定的下滑,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因此,周一市场量能的大幅萎缩仍然源于投资者的谨慎心理。
从资金的角度来看,当前的A股缺乏明显的主线投资机会,市场的赚钱效应较差。根据统计,7月25日至今,尽管申万一级行业中的采掘、餐饮旅游和有色金属涨幅居前,但并没有出现绝对的领军板块,而6月底引领大盘反弹的建筑建材行业期间下跌了5.56%,居于所有行业之首。据大智慧提供的数据显示,周一两市净流入1.23亿元,其中沪市净流出4.75亿元,而深市净流入5.98亿元。昨日资金流入较多的板块是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化工化纤、房地产和通信行业,而上周资金流入较多的板块为计算机、电器、酿酒食品、保险和旅游酒店。整体来看,资金对行业板块的选择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市场内缺乏具有持续性的主流热点板块,虽然表面上个股热点频出,但却都难以持续。而每一轮行情的启动都需要明确的主线板块,只有当市场中出现资金一致认同的强势板块时,大盘才能够形成合力上攻,并催发赚钱效应。但就短期来看,由于政策的不明朗导致市场做多信心不足,市场或难以摆脱“群雄割据”的状态。 (记者 曹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