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充裕流动性推高大宗商品 A股有望再现煤飞色舞

2011年08月11日 10: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前期欧美股市的暴跌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一是美国6月份消费支出自2009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二是欧洲债务危机深化,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再到目前的西班牙、意大利,欧债危机的蔓延趋势愈演愈烈;三是8月5日标普将美国国债评级下调,造成全球投资者避险情绪的加剧。那么,在全球资本市场一片黯淡的氛围下,中国资本市场将何去何从?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国际资本找不到更佳的投资机会时,一定会寻找那些既没有明显主权债务问题也没有明显经济问题的市场,而A股就是这一市场的代表,因此,目前处于低估值状态的A股市场近期反弹的几率较大。而在全球流动性重新充裕的背景下,煤炭和有色板块有望成为引领大盘反弹的龙头。

  美国货币环境宽松

  美国经济复苏的根本动力是就业与消费。近期由于人们对美国债务危机的担忧,对经济前景并不乐观,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同时企业家雇佣工人的动力不足。美国6月份收入增长0.1%,消费支出下滑0.2%,低于预期,充分表明前期美债争论给经济带来的恶果。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美国7月份非农数据好于预期,7月失业率降至9.1%,较上月减少0.1%,好于此前市场预期的9.2%。

  随着美国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未来继续采取超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恢复的可能大增,这意味着美联储将再次开动印钞机,增加美元供给,短期内宽松的货币环境或将再现,这将促进企业家增加雇佣工人,降低失业率,并促进个人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复苏,形成良性循环。不过,长期来看,此次美国上调债务上限的同时也要削减赤字。而按照奥巴马的预算案,2011年美国赤字水平将再创新高,从2012年开始美国的财政赤字才会开始收窄,这种收窄的主要动因是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一旦美国政府开始削减赤字,将会影响企业家信心而导致企业扩张步伐的放缓,进而拖累经济增长。

  充裕流动性

  将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随着美国顺利提高债务上限,短期内美元将走强。而由于国际商品大多以美元计价,因此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将会走弱。但是,当主权信用问题与经济问题连结在一起时,各国央行往往会推出救助方案——进一步的量化宽松政策。8月4日,日本央行宣布扩大购买日本国债15万亿日元,增加市场流动性以刺激经济;8月8日,欧洲央行决定买进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以稳定欧洲债券市场,遏制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在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之后,如果美国经济复苏放缓,美联储为加快经济复苏、增加就业,很可能将推出QE3。在流动性再度充裕的背景下,目前大宗商品短期的暴跌,或更有助于国际资本的抄底。如果美国经济出现好转,美国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会再度上升,这将再度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从长期来看,美国提高国债上限,其主权债务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拖延并增加了美国国债未来的风险,给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复苏埋下了更大的隐患,这也将加强市场对美元贬值的预期。以上几方面原因,都将推动大宗商品价格重新上涨。

  煤炭有色或引领A股反弹

  中国经济虽然与世界经济发展日益紧密,但因为货币体系和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不同,受美债和欧债危机影响不会太大。虽然目前国内也存在地方债务平台以及PMI下滑的问题,但总体情况较好。中国不会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硬着陆问题。在国际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下,中国股市很可能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对象。

  有色和煤炭板块在股市中是对流动性变化最为敏感的两大板块。如果泛滥的流动性推动暴跌的大宗商品价格反弹,那么有色和煤炭板块或将首先反弹。这两大板块的上涨,很可能将带动已经处于估值底部的A股市场反弹,从而让A股市场出现转机。有色和煤炭个股价格的反弹不仅仅是因为暴跌之后有反弹需求,还来自于供求关系的改善。

  有色金属方面,根据测算,2011年全球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过剩的供应量将继续降低,金属供求关系将从2009、2010年的大幅过剩过渡到2011年的微量过剩。精铜甚至将出现一定的供给缺口。金属供求关系的变化将对有色板块基本面形成一定支撑。

  煤炭方面,今年上半年动力煤价格震荡上升。秦皇岛港数据显示,大同优混、山西优混、山西大混、普通混煤平仓价分别从1月3日的835元/吨、780元/吨、685元/吨、600元/吨逐渐回升,到6月27日,已经上升到分别为900元/吨、840元/吨、735元/吨以及640元/吨。目前价格仍然在这一价格高位。上半年,炼焦煤价格先扬后抑,总体仍处于相对高位;无烟块煤价格上涨后趋稳,连续保持平稳态势。  □华泰证券 费良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