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日电(证券频道 陈鸿燕) 综合报道,券商研报丑闻频现、乱象横生,强烈推荐的股票却诡异大跌,让深信券商研报专业、可靠、权威的投资者大跌眼镜,不少券商研报正逐渐沦为市场的“反向指标”,信任危机不断升级。根据中新网证券频道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64.58%的网友对券商研报表示怀疑,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在普通投资者看来,券商研究报告作为专业人士作出的分析研判,应该具有可靠性、公正性、专业性、前瞻性,投资者往往将其作为股票投资的“风向标”,但目前部分券商研究报告确实大失水准,而且手法雷人,有些券商研报可能还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条。
为博“出位” 雷人研报语出惊人
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券商发布的各类研报就多达56万份,按照一天读10份计算,这些研报150年都读不完。为博“出位”一些券商研究人员不得不使用“雷人”的手法,以求从众多研报中“脱颖而出”,吸引市场的眼球。
例如,一些券商研究报告的标题就极具娱乐性,像渤海证券的《专业补脑残 国产植入医械并蹄莲》, 申银万国的《底!底!底!》,中航证券《这个股市不太冷》, 还有“非加息勿扰”、“让通胀飞一会儿”诸如此类的用语着实挺能抓人眼球。
中信证券在形式上就更标新立异了,报告内容直接用山东快板的形式呈现:“当里个当,当里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单表一表今年股市还涨不涨。中信的观点很给力,上证目标3500,八百点的阳线来收场。这位看官说,通胀高,经济差,哪里来的新希望(000876)。信贷虽然卡得紧,财政政策来保障。”
券商研报异化背后的利益冲动
《证券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券商研报的异化现象源于背后的利益纠葛。业内人士分析,研报“雷人”异化,背后有诸多原因。异化原因之一,研究员急功近利,闭门造车杜撰报告,实地调研不足;异化原因之二,研究员在行业之间频繁跳槽,导致对行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异化原因之三,券商研报异化背后的冲动力源于背后的利益链条。
在分仓佣金收入的激励下,券商与基金公司之间各取所需,券商卖力推销基金公司新发基金,适当推荐基金公司持有的重仓股,券商则从基金公司中获取分仓收入。在部分券商的内部激励机制上,常以分仓派点来评定分析师的工作成绩。
上市公司也是利益链上的重要一环,券商研究员同样不敢得罪他们。公司若有融资行为或者发行债券等相关工作,自然会选择关系密切的券商。
个别券商借发布研究报告在自营盘上牟利的行为更为恶劣。分析人士指出,作为集投顾与投资业务于一身的券商,其研究部门与自营部门之间的合谋操纵行为,亟待引起监管部门重视。
信任危机升级 64.58%的网友对券商研报表示怀疑
年初以来,从众多券商集体深陷“石墨烯”“瘦肉精”重创之下执著唱多双汇,到中信证券称涪陵推2200元天价榨菜事件……“研报门”一出接着一出,一出比一出精彩,在一些错误离谱的研报误导下,一些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股民对券商研报的信任也一点点瓦解。中新网证券频道展开网上调查结果显示,35.42%的网名表示还会参考券商研报买股票,毕竟研究员更专业也能把握更多信息,而64.58%的网友表示,老出错的研报看了作用不大,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当然,预测本就是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因为一部分券商研究员和研究所不负责的行为就完全否定这个行业,严谨、敬业的分析师依然受人尊重。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个新兴市场,监管部门对那些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的分析师,监管方面还存在盲区,鉴于目前券商研报乱象横生的现象,相关部门尽快健全这方面的监管显得尤为迫切,对于投资者而言,对那些虚假、错误 “忽悠股民”的券商研报,则要多个心眼,多一点自己的判断。 (中新网证券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