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绿城集团刚刚澄清被海航集团收购的传闻没有多久,一则更具杀伤力的利空来袭。据路透社称,中国银监会近期就绿城集团的信托业务进行清查,这对负债率高企不断通过信托融资缓解现金流的绿城来说,无疑有“卡喉”之危。
尽管公司紧急澄清否认传闻,但是市场并不买账,在香港上市的绿城中国昨日开盘后就暴跌不止,最终收盘4.49港元,跌幅高达16.2%。绿城事件引发了市场对内地地产公司资金链的担忧,在港上市的雅居乐地产、北辰实业、碧桂园等著名房企股价跌幅均超过10%。并连累内地地产股集体暴跌,其中保利地产跌幅达6.94%。
绿城利空缠身
由于过高的负债率,绿城下半年以来就一直不得安生。
在今年7月11日穆迪发布的红旗报告中,绿城被插上了7面红旗,按照穆迪所制定的红旗制度,红旗越多,则表明该企业潜在的风险越大。
而7月13日,消息称绿城中国与平安信托联合发起的“平安财富安城1号房地产基金信托计划”正在募集中,预计筹资不超过30亿元,预期利率高达20%。而瑞信在报告中指出,自2010年始加大信托业务融资,绿城今年上半年该业务总额已经高达53亿元。
通过信托高息融资是绿城负债率过高的写照。8月底出炉的中报显示,截至6月30日,绿城的销售额为201亿元,仅完成今年全年目标550亿元的36.55%。持有现金90亿左右,却有350多亿元负债,净资本负债率高达160%以上,成为大型开发商中负债率最高的房企。
此后,对于绿城资金链的关注度开始进一步升温。9月12日,来自《足球》报的一则名为《海航30亿求购绿城,若收购成功球队将远赴海南》的新闻迅速引爆网络,对此公司回应称,“绿城与海航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没有提到收购一事”。
话音未落,一则来自路透社的报道称,中国银监会近日发文,要求直管的信托公司填写与绿城集团及关联企业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调查表,并根据项目运行情况注明风险判断意见。这意味着,绿城通过信托融资的模式可能会被“釜底抽薪”。
对此,绿城中国发布公告回应,对有关调查并没有从银监会接获任何官方通知,相关调查并不是针对绿城集团。绿城常务副主席兼行政总裁寿柏年表示,“绿城的营运及财务状况一切正常,我们没有出现资金问题”,同时也再次澄清主要股东并无转让股权计划。
银监会出手干预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绿城中国紧急澄清,但是市场并没有买账,两地地产股成为暴跌的重灾区,成为昨日两地股市大幅杀跌的“元凶”。
绿城在其公告中称,银监会的调查并非针对公司,实际上对房地产信托的调查是针对全行业。南方日报记者昨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银监会开始逐个监测房地产信托项目,要求各地银监局逐笔监测3个月以内到期信托项目的预期兑付情况。绿城被查并非个案,而地产股价集体暴跌背后,也是市场对于地产公司资金链担忧的真实写照。
今年5月6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公开表示,要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些新苗头密切监测、加强研判,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的监管,推动加强与当地住建部门等信息的沟通与共享。这一言论的背景,正是地产公司银行信贷被卡住后,利用房地产信托这一平台疯狂融资引发了监管部门的警惕。
在信贷紧缩之下,贷款类信托超常规发展,2008年,我国通过发行固定收益信托的融资量为524.15亿元,2009年为1021.71亿元,2010年增加到2682.79亿元,每年成倍增长。今年截至9月19日,融资规模也已达到2662.3亿元,与去年全年的水平相当,其中房地产相关融资占30%左右。而房地产信托实际利率以15%—20%居多,部分项目甚至已经超过了20%,加上其他费用这意味着房企要支付30%的财务费用。
“政府对于信托参与到房地产领域有点恼火,而绿城中国又是信托大户,被重点盯上也是理所当然”,昨日有信托人士向记者分析称。
申银万国房地产业分析师李红昨日也表示,因为早在年中就有传闻银监会要控制房地产信托,同时在房产新政的相关措施之下,开发商的资金链恶化比预想中要快。
本轮房地产调控采取了“限购”政策,对需求打击很大,一旦销售进度不理想,回款过慢,房地产信托也就很难按期兑付。
“房企不停发信托产品,实际上就是走借新还旧的路子,一旦资金链断掉,那就会产生连环反应”,某大型银行广东分行的投行部经理向南方日报记者透露,部分2009年发行的房地产信托产品陆续到期,有地产公司希望展期,但是遭到了银行坚决拒绝。
实际上,房地产信托的口子已经收紧,部分信托公司处于风险控制的需要暂停了部分业务;而各大银行也开始逐步暂停销售房地产信托类产品。
显然,地产股和银行股向来是“孪生兄弟”,伴随地产股的崩盘,两地银行股也集体暴跌。“相比较房地产信托,银行信贷在地产公司的负债中占比更大。如果市场担心地产公司到时无法按期兑付信托本金和收益,那银行信贷的问题更大”,上述信托人士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 贾肖明 林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