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汇金救市不改股指创新低 反弹还需“真金白银”

2011年10月11日 17: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汇金公司10日宣布在A股二级市场增持四大行股票,然而11日沪深股市盘中双双创下新低。这是近几次汇金增持银行股次日,A股表现最差的一次。

  一方面股指不断创新低;另一方面,包括汇金公司在内的“国家队”频频出手。在多空博弈之下,是否有更多“真金白银”入场,引发机构激辩。

  汇金增持四大行 A股“恒弱”港股发飙

  中央汇金公司从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开始,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农、中、建四家银行股票,并将继续进行相关市场操作。

  上海证券交易所10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显示,汇金公司当日分别增持农业银行3906.83万股,工商银行1458.40万股,建设银行738.44万股,中国银行350.97万股。

  根据公告,汇金公司承诺拟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上述银行股份。

  虽然港股在10日尾盘受此消息影响迅速回升,但A股11日的走势并不尽如人意。沪深两市指数早盘大幅高开后,持续走弱。

  早盘收盘时深证成指就已经翻绿。两市仅在尾盘时出现小幅拉升,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最终收于2348.52点,微涨0.16%;深证成指收于10065.47点,下跌1.04%。两市盘中分别创下2323.41点和9953.13点的新低。

  这是近几次汇金增持银行股次日,A股表现最差的一次。

  资料显示,2008年9月18日,汇金增持工、中、建三大行,次日上证综指上涨9.45%;2009年10月9日,工、中、建行分别公告当日收到股东汇金公司增持的通知,次日上证综指上涨4.76%。

  汇金在A股市场增持的消息却引发了港股的大涨。农业银行H股盘中涨幅一度逼近16%,其他银行类个股也都大幅上涨,香港恒生指数当天的涨幅始终保持在2%以上。

  在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分析师孙翀看来,之前由于资金从香港市场撤离,导致A股与H股市场中银行股从折价变成溢价,这也使得港股市场更有补涨的需要。

  大股东频频增持 底部信号不断释放

  汇金公司增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票,被视为是股市底部信号的释放。来自国泰君安的观点认为,汇金增持更多的意义体现在短期市场尤其是权重股估值底部的确认。

  实际上,除了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之外,产业资本也开始“抄底”股市。

  三季度以来上市公司频现大股东增持计划,与过往的持续减持形成鲜明对比。统计发现,8—9月两个月间,共有87家上市公司获大股东增持,增持金额总计42.4亿元,接近2008年10-12月期间增持金额的两倍。

  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陈瑞明认为,产业资本增持可谓估值进入底部区域的信号,这意味着公司及股东认为企业价值相对于重置成本开始变得有吸引力。

  “产业资本增持的现象也是目前市场的一大看点,历史上当股价较低时期,都会出现产业资本增持现象,表明现阶段估值处于低位。”

  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张晗认为,权重股估值底被产业资本增持会逐步被市场接受,A股想要实现反弹,其实是在于企业利润增长。

  历史上看,虽然汇金2008年在1900点增持时带来了市场短暂的强劲反弹,但是后续仍然出现了2个月20%左右幅度的下跌,这与当时盈利的超预期回落密切相关。

  反弹资金何处寻 机构多空激辩

  虽然汇金出手,产业资本也大举增持,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心却没有减弱。节后银监会规范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消息被视为将为股市“输血”。

  然而中国水电、陕煤股份、中交股份等大盘股登场的隐忧尚未解除。此外,多家机构预计9月份CPI仍将保持同比6%以上的高位,市场普遍认为通胀压力之下货币政策难以转向。

  来自宏源证券的观点认为,汇金前两次的增持都有政策方面的利好出台,如果此次没有政策配合,流动性的按兵不动使得市场无力改变颓势。

  中欧基金表示,由于缺乏经济刺激的条件,股市可能还未见底。但一旦通胀压力减轻,货币政策将会放松,股市离底部也就不远了。

  光大证券亦认为,如果缺乏直接针对证券市场的利好政策出台,股指有进一步向下探底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11日两市成交小幅放量,两市总成交量从前一个交易日的714.7亿元回升至1124亿元。成交量的回升说明市场人气转暖,而这也是市场反弹的前提之一。

  来自国泰君安的观点认为,反弹的动力需要经济面继续调整,包括通胀的回落以及政策的局部转变。在海外市场近期伴随欧债危机有所稳定的背景下,结合9月份PMI数据显示的经济增长缓慢回落,短期利好下的A股市场有望呈现一波由低估值蓝筹为主所引致的反弹。(记者沈而默 桑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