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和阳光私募之外,券商集合理财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第三只力量”,自2005年获准发行以来,开始了野蛮生长。
根据同花顺最新统计,截至11月3日,在成立超过一年的167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仅有12只产品实现了正收益,其中还有5只货币型产品,超过九成的品种告负,其中中金公司旗下的中金精选,今年来净值亏损更是高达37.7%。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来有9只产品清盘后,目前还有一成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规模濒临清盘红线。在规模实现高速成长之后,券商集合理财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投资者将资金交给券商打理,显然是为了获取回报,但券商理财产品在今年的表现,确实无法令人满意。
根据同花顺统计,截至11月3日,目前市场业绩可统计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剔除今年成立的81只,余下的167只产品中有155只今年收益为负,占比达到92.73%。在12只收益飘红的产品中,5只为货币型产品,4只为混合型理财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来业绩最差的两只产品,一是亏损高达37.7%的股票型产品中金精选,二是国泰君安旗下的QDII产品君富香江,亏损达24.23%。而表现最好的均为货币型产品,其中中银中国红货币宝,国泰君安君得利一号、二号以及招商现金牛的收益率均超过3%。
在200多只产品中,有近150只产品的累计净值低于一,简单统计七成以上的投资者处在亏损状态,其中成立于2007年9月的上海证券理财一号的累积净值更是惨遭腰斩。
【投资能力】择时能力不佳
在温家宝总理表示政策将适时适度微调、欧元区首脑就解决欧债危机达成广泛协议等重大利好的背景下,上证指数在探至新低之后大幅反弹。随着市场的大涨,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普遍反弹,但涨势相对乏力。
10月24日-28日当周,股票型产品表现较好,平均上涨4.26%;混合型、FOF型产品略逊,分别上涨3.52%和3.43%。而同期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平均上涨6.45%,混合型开放式基金平均上涨5.66%。另外,在10月市场普遍上涨的过程中,各类基金都取得了正收益,但券商FOF的涨幅最小,仅为1.39%,远低于股票型基金的3.03%和混合型基金的2.68%。
综合来看,券商集合理财在10月普遍比较谨慎,保持了较低的仓位,错失了本轮反弹行情,根据券商集合理财计划的信息披露,三季度末股票方向产品的仓位只有四到五成。
【行业困境】不少产品面临清盘危机
业绩的惨淡也直接影响到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存亡,随着资产净值水平的大幅缩水,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面临着清盘的隐忧。根据《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券商集合计划存续期间,客户少于2人或者连续20个交易日计划资产净值低于1亿元,集合计划应当终止。
今年来,已经有7只产品陆续清盘,数据显示,另有近一成的产品已濒临1亿元的清盘红线。截至目前,还有19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资产净值规模低于1.1亿元,接近1亿元的清盘红线,占当前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比例约8%。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有3只产品规模低于1亿元,分别是:华泰紫金龙大中华最新估算规模为0.8亿元,国泰君安央企50最新估算规模为0.89亿元,齐鲁金泰山2号估算规模为0.97亿元。另外,集合理财资产净值规模介于1.1亿-1.2亿元之间的有9只。
【业绩表现】九成产品今年业绩告负
尽管券商资管业务整体表现不佳,但是管理规模依然在增长。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份,券商资产管理的总体规模为2600亿元左右,比2010年年底的1866亿元多出了700多亿元,不过其中大部分的增长来自定向理财业务。据悉,大部分的券商在开展定向理财业务时设置的都是零赎回费,4月份以来定向客户的赎回情况要远远高于集合理财客户。换言之,券商“赔本赚吆喝”的举动类似经纪业务的价格战,并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监管层今年9月中旬下发关于修订《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的基本思路,其中涉及拟取消集合计划审批、产品创新、产品相关终止条件删除等重要条款。而多位券商人士认为,除了备受关注的审批制改备案制,产品创新中可能涉及的结构化理财产品也受许多券商资管人士关注。
证券行业对自主发行结构化产品的预期不断升温,而据消息人士透露,券商资管发行结构化产品即将随着管理办法修订稿的推出而正式成为现实。但如果产品设计只是简单抄袭公募基金的分级产品,信息披露更加不透明的券商集合理财恐怕很难有所作为。
笔者认为,相对于公募基金和阳光私募而言,券商在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上有明显的优势,针对自身优势进行集合理财的产品创新,才是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南方日报记者 贾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