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巨额收益
在此番减持中,除了密集的减持时间,高盛和美银的巨额投资收益也让市场为之震惊。数据显示,美银2005年6月投资建行,在2008年11月前累计4次增持,投资总额约119.1亿美元。2009年至今年8月,美银曾4次减持建行股份,套现194亿美元,获利高达75亿美元。算上本次套现,美银已累计套现5次,套现约260 亿美元。以此测算,美银入股建行6年的纯利润是155.9亿美元,利润率约为131%。
而在工行方面,算上此次减持在内,高盛在工行上市后共进行了3次减持,累计套现约52.48亿美元,3次减持后高盛仍持有约87.78亿股工行H 股,价值约52.44亿美元。高盛以25.8亿美元入股工行始于2006年1月,以此测算,高盛入股工行5年多获利约80亿美元,利润率超过300%。
“巨大的投资收益和三位数的投资回报率,主要原因在于其初始投资的价格较低。”陈华告诉导报记者,高盛和美银的投资期限在5年左右,当时正在进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需要引入外来投资者。“当时的定位是战略投资者,至于有没有做到‘战略’二字,就很难界定了。”陈华说。
数据显示,当时美银和淡马锡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进了建银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仅为区区0.94港元。接下来引进外资投资者的中国银行、工行也未避免入股价格过低的命运:2006年,高盛、安联及运通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行,收购约10%股份,收购价格1.16元/股。
影响有限
“从总体来看,这笔账还是划算的,不会对中资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山东财经大学(筹) 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张延良对导报记者表示,引入境外投资者对当时的股份制改革有着巨大的帮助,不能以现在的投资收益简单衡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股改完成,采取较低的定价策略是为了吸引投资者。”
导报记者了解到,在2005年至2006年间 ,由政府方面巨额注资后引进的所谓长期战略投资者,协助中资银行进行改革或境外上市,包括高盛、花旗集团、汇丰、TPG 集团、淡马锡、安联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一些外资银行,持有中国主要银行价值上千亿美元的股份。
“在当时来看,其出售给境外投资者的股票价格已经超过了净资产,我们自身有一定的收益 。” 张延良说,“况且,所抛售的股份并没有直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接手的仍然是国际投资机构。”
对于境外投资者是否会在短期内继续减持,张延良表示,欧债危机形势未明朗,外资是否继续减持,目前仍难判断。但目前中资行质量较好,盈利处在世界前列,只要外资机构的财务不出现问题,不太可能继续减持中资行股份。 记者 邵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