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64只基金规模不足1亿 多只跌破5000万清盘红线

2012年01月09日 10:25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查看更多实时行情,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A股市场步入极寒,私募基金“清盘”潮涌,公募基金遭熊市洗劫,“僵尸军团”扩容的速度也令人惊讶。截至去年底,规模游走在1亿元以下、逼近“清盘线”的迷你基金数量由2010年底时的19只扩大至64只,同比大幅增长约237%,增长了两倍有余。此外,部分基金资产规模已经在5000万元以下,触及“清盘”红线。

  多只基金:规模跌破“清盘”红线

  据统计,截至 2011年12月31日,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基金已高达64只(A、B类合并成一只计算),而2010年末,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基金仅有19只。

  偏股基金乃是“僵尸军团”主力。上述64只基金中偏股基金就有32只,占到一半,此外,含债券型基金13只、货币基金3只和QDII基金16只。仅以偏股基金为统计口径,就已涉及泰信、汇丰晋信、银河、万家等23家基金公司。

  从公开信息来看,大部分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偏股型基金是受累于规模持续缩水的老基金,32只基金中的25只都属于此种情况。“由于2011年基金的总体规模在缩水,但基金总数量在不断增多,都是存量资金在倒来倒去,小规模基金自然越来越多。”某基金研究员陆慧天指出。而值得关注的是,长信标普100等权重、宝盈中证100、国联安红利等基金的规模已经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一些“僵尸基金”的规模逐渐向5000万“生死线”逼近。

  5天缩8成:次新基金伤筋动骨

  相比老基金,生不逢时的新发基金甫一出生就沦为“僵尸”,让人倍感凄凉。据统计,在32只1亿元以下的偏股型基金中,有7只是2011年成立的新基金,而这7只新基金的最新资产规模与成立时募集规模相比缩水幅度均达到70%以上,其中,3只缩水比例甚至超过80%。

  部分次新基金的规模缩水程度已“伤筋动骨”,华富中小板规模缩水率竟然高达88.44%。其于2011年12月9日成立,12月23日打开赎回,仅仅5个交易日,华富中小板从首募时的份额规模6.75亿份迅速缩减到了0.77亿份,而资产规模骤降为0.78亿元。如果按照打开赎回后的短短5个交易日计算,平均每个交易日净赎回1.2亿份。

  而华泰柏瑞上证中小盘ETF联接基金的资产净值规模也由首募时的4.83亿元缩减到了0.6亿元,缩水率高达87.47%。这些次新基金的大规模净赎回,一方面是年底银行‘拉储’导致的,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帮忙’资金的撤离。”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提醒:清盘不会血本无归

  根据规定,在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续期内,若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100人的,则基金管理人在经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目前,尚无公募基金出现清盘。“旗下基金被清盘处理,对于基金公司的整体形象影响实在太负面了。”某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曾令华指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基金公司一定会采取措施救急这些小微基金。例如寻找短期救场资金帮忙;加大营销力度吸引资金申购;实在不行,基金公司还可以动用自有资金进行申购,发生清盘的可能性很低,投资者不需要过分担心。而开放式基金即使发生了清盘,也不会让持有人“血本无归”,但冲击成本或难避免。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如果在基金清算时,其净值高于持有人当初申购的净值,那么持有人的利益并不会受损。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基金清盘时的净值低于持有人当初申购的净值,在市场向下走的行情下,基金的净值不断缩水。再加上股票型基金清盘,所持有的股票变现,还存在着冲击成本等问题,持有人面临的实际亏损是不可避免的。

  建议:熊市小基快跑勿盲目赎回

  有网站调查显示,若手中基金规模大缩水,约65%投资者会选择赎回,但在目前点位,业内人士建议,基民莫因规模问题恐慌性赎回。

  一方面,“僵尸基金”并不意味着业绩就很差。某基金一项研究指出,基金规模与业绩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而另有报告指出,牛市和熊市不同,熊市中5亿以下的小盘基金表现最好,而牛市10亿~20亿才是最佳的规模。

  另一方面,综合机构目前观点来看,普遍认为,在2012年一季度基本面受制的背景下,不排除A股市场风险进一步释放的可能,但2012年整体投资机会应该好于去年。

  国金证券研究人士建议,一季度,基金组合策略应倾向于稳健,可在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间进行平衡,整体风险立足中等水平。而随着基本面迎来拐点,估值修复和情绪向乐观化的转变,还可适当提升组合高风险资产的比例,阶段性增强组合进攻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