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城五期社区门口是814路城际公交的首发站。这辆公交车平均5分钟一辆,连续不断地将人们运往北京。图为北京时间2月2日早晨6时许,在燕郊上上城五期公交站,人们排队挤上814路城际公交车。 王骏 摄
近日,“燕郊至北京通勤列车遇冷”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一个热门话题。这趟全程仅30分钟的城际列车被看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一条铁路,联通两座城市,让同时生活在两座城市的居民有更多选择,也似乎是在推广着这种“一体化”下的双城生活模式。
近年来,由于中国北上广等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在这些一线城市周边普遍建立起了若干“卫星城”。这些“卫星城”由于远离中心城区,房价相对低廉,让“漂”在北上广的打工一族的购房压力得以喘息。打拼在城市,居住在“卫星城”,这种舒缓大城市住房压力的小城镇又被当地居民戏称为“睡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就是与北京城仅一河之隔的著名“睡城”。
没有限购、没有离谱的高房价。据媒体报道称,短短几年间,燕郊镇已让至少30万“北漂”实现了“北京梦”。这种白天在北京工作,晚上回到燕郊睡觉的双城生活模式为燕郊贴上了“睡城”这个最真实的名片。
记者搭乘2月1日晚从北京东站开往燕郊的K7783次临客到达燕郊,次日清晨搭乘首班临客K7782次列车返回,实地体验“北漂”双城生活。从晚19点到达,到第二日早7点离开,短短12小时让燕郊“睡城”的本色尽显。
这里没有知名的商业中心、没有丰富的夜生活,也没有多余的街道灯光,因为喧嚣实在无法唤醒这座沉睡的城市。这里有密集林立的高层住宅,有各种风味的中式简餐餐厅,也有着数不清的暧昧霓虹灯,彷佛“疲惫”和“慵懒”一直伴随左右。
燕郊镇占地面积105.2平方公里,仅为北京市总面积的1/156,却承载着相当于北京总人口量1/35的庞大人口数量。如此密集的城镇在晚上20点以后却难觅行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凌晨5点半,在燕郊上上城五期、天洋城等大型社区外,等待乘坐进京公交车的长队人头涌动。燕郊,在别的城市躁动的时候沉寂,在别的城市沉寂的时候喧嚣。
“近京”是一大优势,让燕郊这个小镇借力高房价跃升成为人口愈60万小城。同时,“近京”也是一大劣势,资源的过分不平衡让燕郊始终难以摆脱“睡城”的帽子。双城生活,不仅是北上广“漂泊一族”目前现实的无奈,也是多地一体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焦点。通勤列车确实缩短了两个城市的距离,但仍旧没有解决高房价、人口集中等问题。“京津冀一体化”要解决的绝不是交通、地理和经济上的一体化,也应是生活的一体化:让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城市间距离的压力,在不同城市有着同样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