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辛亥革命的最前线
(1/8)
"← →"翻页
如果说香港是起义的后方和总枢纽,起着人员集散和组织训练的作用,那么广州就是战斗的最前线。同盟会在广州城内建立了38处秘密据点,其指挥中心设在两广总督署衙门附近的小东营。
从1895年至1911年,孙中山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其中4次与广州相关:乙未之役后,1900年10月的庚子惠州起义时,史君如在广州配合挖地道炸总督府,失手被捕牺牲;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不幸功败垂成;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这一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史称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黄花岗起义”。
事情可追溯到1910年3月。时在美国的孙中山审度了局势,知道清朝气数己尽,决心发动一场决战式的起义,一举推翻清朝统治。孙中山写信把想法告诉黄兴,两人在6月前往日本秘密会晤,11月又在南洋槟城的晚晴园召开同盟会骨干会议,会议决定募集巨款,辛亥年春季在广州再次起义。如果你看过以“槟城会议”为背景的电影《夜.明》,就会感受到那段故事的紧张氛围。
三月二十九日下午,战事打响。黄兴带领着一百三十余人进攻两广总督署。他们由小东营攻入总督署时,两广总督张鸣歧已越墙逃遁。起义队伍烧了总督署衙,又转攻小北门、巡警训练所和大南门,彻夜孤军奋战,因为众寡悬殊,终于被清军击败。义军除了少数人侥幸脱险外,大部分战死或负伤被捕后慷慨就义。次日早晨,赵声、胡汉民等率领后援队伍赶到广州城外,见大势已去,只好折返香港。
百年前的故事,引我走进越华路小东营5号。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是一套岭南传统的硬山式大宅,三进深,一、二进之间有天井。虽然近年来经过修葺,但从水磨青砖的墙壁、天井的麻石和水井,可以看出保留了不少古旧的原貌。据说这水井曾被义士利用来试验炸弹。大宅内设有关于辛亥“三.二九”起义的展览,同时介绍了兴中会、同盟会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陈一年 摄 图片来源:CTPphoto
发布时间:2017-04-17 14:07:57 【编辑:杨彦宇】
广州:辛亥革命的最前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