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老记者忆述“金门协议”签署前两岸民间接触——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台湾新闻

大陆老记者忆述“金门协议”签署前两岸民间接触

2010年09月19日 13:19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武阳滨
送返国民党士兵许志淞。(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实际上,在“金门协议”签署之前,两岸民间已经有了多次试探性的接触。本报记者武阳滨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从事涉台报道,见证了两岸关系“坚冰”逐渐消融的一幕幕。

  1983年:

  送国民党军官尸体回台

  两岸人员“点烟、递茶”间谈妥

  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遣返事件,发生在台湾开放岛内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以前的1983年。

  当年6月,一架载有47名官兵和家眷的国民党军用运输机,坠落金门料罗湾海域。两天后,泉州渔民打捞起一具国民党军官的尸体。“我在做其他采访时知道要送回尸体这件事,但是当时不能公开报道。”武阳滨回忆,被打捞上来的是国民党空军的一名上尉,根据身上的证件,知道他叫陈大维。“我们这边要把他送回去,可是两岸什么都不通怎么办?就通过大喇叭向对岸喊话。”

  当年6月11日起,福建沿海所有与金门沿海相望的广播站都开始播送一条信息“希望两岸就国民党空军军官陈大维尸体交接一事进行晤谈”,大陆方面决定了晤谈的时间、地点,通过广播告知后,第二天上午就到约定海域等待台湾方面的回应。下午4点多,台湾方面代表搭乘一条渔船前来商谈,两边人员“在点烟、递茶之间”敲定了翌日交接尸体的时间、地点。

  “这是自1949年以来,双方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第一次民间接触。”武阳滨说,多年以后中央电视台的两岸关系栏目曾回顾此事,有一个镜头是:岸边一个高倍望远镜一直跟踪着去交接的船只。

  1988年:

  送返失足落海的国民党士兵

  两岸人员亲切握手互换礼物

  台湾开放探亲后的1988年,一名失足落海的国民党士兵的送返,促成了两岸红十字组织的第一次公开会面和握手。武阳滨全程参与报道那一次的人员遣返交接,20多年后,他仍清晰地记得当年遣返过程的很多细节。

  “我还记得那个士兵的模样,他叫许志淞。”捧着发黄的剪报本,武阳滨静静回忆,“我们这边还专门召集参与报道的记者开了几次会,交代注意事项,以及采访中不能涉及的敏感问题。当天上午8点半出发,我6点多就出门到第一码头等了。交接地点在浯屿与二担之间的海面上,厦门市红十字会考虑到了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仅为许志淞安排了随行医生,甚至船都准备了三条,一条载人,一条随行,一条在岸上待命。我在船上和许志淞聊天,拍了很多他在船上活动的照片,比如吃蜜饯。金门过来交接的是一条‘协和’号渔船,我们船上一个小伙子眼尖,远远就看到他们过来,叫着‘来了,来了’,猛向对方挥手。交接手续是在我们的船上办的,临时搭了一张桌子,进行简单的交接签字仪式。双方亲切地握手,还互相交换礼物。”

  此前,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都是通过第三方联系,此次“海上第一次握手”是双方首次公开的面对面接触。武阳滨记得台湾红十字组织代表徐祖安从小船跳到“厦渔301”大船上的场景,他为此写了一篇特写《台湾代表轻轻一跳,跨越两岸30年鸿沟》,可惜当年没有发表,因为大家认为“这么一跳就跨越鸿沟,时机还不够”。

  此后不到两年,“金门协议”签署,为两岸人员遣返铺就了一条公开、便利的道路。(记者 蓝碧霞 王火炎 文/图)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