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澎湖地质公园的柱状玄武岩壮观美丽,是澎湖的重要旅游资产,也是澎湖风景区管理处今年力推的观光景点。 图片拍摄:二00八年二月九日 中新社发 CNA 摄
中新社台北11月2日电 题:“风柜”时节感受澎湖
中新社记者 王健 陈立宇
大陆未到过澎湖的人,对这片列岛的印象主要来自一首老歌《外婆的澎湖湾》,内中有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晚风轻拂、海蓝蓝等明丽意像,然而进入10月中旬后来到澎湖,在这里感受到的最突出元素,竟是呼啸有声、异常强劲的风。
当地人介绍说,澎湖典型的气候特征,便是每年10月到来年3月间强劲的东北季风。平均风速超过每秒8米。因此岛上一般只生长矮草和灌木,与台湾岛内的植被风貌迥异。
强劲的季风吹散游兴。10月的澎湖已非观光时节,其县治所在地马公市的马公机场顿显人流稀疏。
乘车一路向西,便来到澎湖著名的“风柜”。特殊的方位和地貌,让这里的风声格外气势磅礴,犹如一只巨大的无形风箱在抽动。人在海边几乎站立不住,却仍有不少人坚持在那里顶风看海、甚至钓鱼。
“风柜”一侧的蛇头山顶,留存着当年东印度公司试图武力占据澎湖而修建的城堡基地遗迹。澎湖本岛至今不乏此类遗留,如龙门里正角的日军登陆处、马公金龟头炮台等,印证其历史上多次成为抵御外敌前哨的经历。
计程车司机阿荣告知,澎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庙多。村村有庙,总数达300座以上。而且村民不惜巨资建庙,造得越来越精美。果然一路所见,各种大小庙宇随望可及,一座比一座造得华丽气派。
翻查当地2007年的官方统计,仅50000余人的马公市,就有65座庙宇,平均每平方公里竟有27座寺庙。澎湖居民多从事渔业,面对变幻无常的海域和自然环境,对神明自然多生出一层敬畏。
澎湖最著名的庙宇,无疑便是位于马公老街街口的天后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澎湖天后宫,是台湾最早的妈祖庙。澎湖县中心行政区马公市的名称便来自“妈宫”。走近天后宫,整座庙宇显得古朴精致而静谧。据介绍,该庙曾多次受毁损,又多次被重修。眼前的澎湖天后宫重建于1922年,呈潮州风格,是其与大陆信仰连结最鲜明的印记。
令人讶异的是,在澎湖天后宫的周边,一直呼啸着的岛上大风似乎突然遁形。宫外一棵岛上罕见的老榕树下,一群当地居民正在那里安坐闲聊。步入附近的马公老街,也是一样的幽静。老旧得颇具艺术感的街区内,悠然自得地排列着一间间餐饮、饰物、文具、土特产等小店,空地里摆放着几张椅凳供人闲坐,却全无吆喝揽客之态。
然而在这条闲静得有如台风眼的老街上,却依然感受得到澎湖洪大的历史风声。街边一座不起眼的白墙院落,竟是当年率军收复台湾的清代名将施琅的祠堂——施公祠,至今依然香火不绝。据墙上的中英文字石牌所载,祠堂原址并非在此,甲午战后日军占据澎湖,拆除祠堂,于是岛上民众将其迁至此处继续祭奉。
出了马公老街,又是一路风声呼啸。到了澎湖本岛另一端的白沙乡,却还有一个台风眼般的所在:通梁古榕。明代永历年间由当地村民林瑶琴种下的这颗榕树。能在岛上恶劣的大风天候中穿越300多年时空繁茂至今,已是奇迹;而更为令人叫绝的是,这棵老榕生出的近百条硕大气根竟如条条梁柱撑起浓密枝叶,构出一个犹如广厦大厅般的奇异棚架空间。覆盖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大厅”置有石凳,成为春夏乃至秋冬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离通梁古榕不远,便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桥。走上蒋介石题写桥名的这座曾经的亚洲最长跨海大桥,风声愈烈。桥下波涛汹涌如万马奔腾。
此时耳边似乎响起李宗盛那首《风柜来的人》(这是侯孝贤描写澎湖少年青涩成长经历的同名电影力作的主题曲):从风里走来,就不想停下脚步……向风里走去,就不能停下脚步。
参与互动(0) | 【编辑:齐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