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知名漫画家蔡志忠谈创作:内容永远是王道(图)

2010年12月31日 14:0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蔡志忠正在为读者签名。
蔡志忠的新书《时间之歌》。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蔡志忠,1948年2月出生于台湾彰化,15岁开始从事漫画创作。他的作品《庄子说》、《老子说》、《禅说》、《史记》、《西游记》、《聊斋》等系列,开启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他以其对诸子百家、古典名著、唐诗宋词、佛经禅语的独到心得,行云流水般的画笔,将经典白话化与漫画化,并加以新鲜的诠释,让现代人在完全没有负担的情境下,轻松学习经典,汲取先贤智慧。

  见到蔡志忠先生,是在他《东方宇宙四部曲》新书发表会上。闭关10年,他依然故我:花白长发,白衬衣,卡其布裤子,轻便布鞋。在众多年轻粉丝的簇拥下,蔡志忠脸上始终洋溢着孩子般纯真的笑意。

  话题是从如何走上漫画创作之路开始的。四岁半的时候,父亲送了蔡志忠一块小黑板,这块寻常的小黑板,却使他发现了大世界,那就是自己很爱画画。蔡志忠回忆说,他四岁半的时候,台湾并没有漫画这个行业,最多是画电影招贴画。后来九岁的时候,台湾开始流行画漫画,那时候他便立志要成为漫画家,并暗自下定一个决心,只要不饿死,就要画上一辈子。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蔡志忠寄了自己的作品给台北的一家出版社,台北这家出版社回复说画得很好,决定聘请他做职业漫画者,第二天他提着皮箱就到台北来了。见了面,老板才发现,原来蔡志忠还只是个15岁的半大小孩。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今天,漫画成了他的志业。

  1986年,蔡志忠的漫画《庄子说》面世,成为中国古代经典和现代漫画结合的滥觞,之后一发不可收,又有了《禅说》、《论语》、《孙子兵法》,这些扛鼎之作的相继问世,将蔡志忠的漫画事业推向了高峰,也开创了中国漫画的全新思维。蔡志忠说,他通常都是先有了故事,再通过漫画把它画出来。和很多漫画从业人员的观念不太一样,他不认为漫画只是幽默、讽刺,只是画故事。他认为,漫画就像文字一样,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表达手法。文字可以写成诗,可以写成杂文,可以写成各种各样的小说,同样的,漫画也可以画诸子百家、画哲学、画数学、画微积分、画物理等等。他闭关十年的新作《东方宇宙四部曲》,内容就和物理、数学密切关联。

  谈到成名作漫画《庄子说》,蔡志忠说,第一次看《庄子》,他就觉得这么好看的东西把它画成漫画一定很棒。因为《庄子》不是教条式的,是有很强故事性的,像《井底之蛙》、《夸父逐日》等这样的故事,其实是在谈哲学,后来也都变成我们的成语故事,其实很多成语故事一开始都是哲学里面的故事,所以很适合用漫画来画。

  很多人知道蔡志忠是漫画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动画导演。他曾拍过三部电影,《老夫子》拍了两部,《乌龙院》拍了一部。他拍的《老夫子》,打破有史以来台湾的卖座影片纪录。蔡志忠认为,无论做漫画还是拍动画电影,或者电视、电影,重点是主题,而不是技巧。“现在大概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翻译了我的作品,卖了4000万本左右,”蔡志忠说,“但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主题,因为全世界迷上了东方,所以他们要看老子,他们要看禅宗,他们要知道东方哲学,而不是蔡志忠,蔡志忠只是通过漫画浅显易懂的方式把它展示出来。”

  “不是会画漫画就可以称为漫画家,相对作家而言,就是会写字并不等于是作家。”蔡志忠说,漫画家的定义和作家的定义是很像的,一个作家第一必须会写字,第二要有故事内容,第三要有文字表达故事的能力。同样一个漫画家也要具备相同的三个条件:第一,要会画漫画;第二,要有故事内容;第三,要有能够通过漫画画面表达故事的能力。如果只符合第三条,他可以当导演,比如李安、张艺谋;如果只符合第二个条件,那他可以像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可以像任何伟大的文学家;如果只符合第一个条件,那么对不起,和会写字并不等于作家一样,他并不能称之为漫画家。在蔡志忠看来,许多有名的漫画家,通常并不是绘画技巧非常好,而是漫画故事都特别扣人心弦,会让读者关心漫画中人物的命运。蔡志忠说:“我一般会花99%的时间思考内容,再花1%的时间把它画出来。所以,内容永远是王道。”

  问及与台湾其他漫画家朱德庸、几米、萧言中相比,就作品风格而言有何不同时,蔡志忠说,虽然台湾画漫画的人没有那么多,但都有非常高的独立自主性。比如,他画了诸子百家之后,一下子占据了1987年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四名。这时,很有可能别的漫画家会赶快画他还没有画的东西以求出名,但事实上,并没有人这么做。台湾漫画家有非常高的自我荣誉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无论是朱德庸、萧言中,还是几米等等,都各自发展成了完全不同的类型。“这就是我和他们相比最大的不同!”蔡志忠说。(记者 吴亚明 文/图)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