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海峡两岸协作给力中药材品质提升

2011年01月30日 10:5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专会”)和来自台湾的中华中药商业公会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再次联手,在北京举行无公害种植基地生产资料与应用示范企业签约会。作为去年9月双方在浙江丽水首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这次会议更具有实质意义——不但双方签署了《海峡两岸中药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且来自江西、浙江、内蒙古、甘肃、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等10省(区)的16家单位,在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濒管办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见证下,与台湾有关企业签署了《无公害种植基地合作协议书》。

  战略合作提速

  “对于两岸同胞及中药界来说,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海峡两岸通过建立无公害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并不断推动该项工作,必将大大提升大陆中药材质量,同时在中药界掀起共同关注中药材种植的热潮。

  据了解,台湾地区中药材资源有870余种,但岛内资源短缺,有的濒于绝种,台湾市场至少70%~80%的中药材来自祖国大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显示,2010年1~7月份,大陆对台中药出口额已达到3717万美元,在大陆中药全球出口金额中位居第八,同比增长48.43%。其中,中药材饮片所占金额最多,达到2810万美元,同比增长48%,占比76%。

  中华中药商业公会联合会理事长王瑞叁说,联合会是台湾唯一的中药同业联合会,会员包括1.2万家中药商,从业者达7万多人,覆盖了台湾整个中药材市场。联合会每年从大陆进口的中药材数量约为5万吨。“大陆药品监管部门推行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以及业界进行规范化无公害种植,将使台湾市场的中药材质量得以保证。”

  示范种植启动

  “中药材治理,最终要从源头上做起。”在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副局长惠鲁生提出,规范化、规模化是中药材种植的必然出路,也是药材质量稳定可控的重要保证。“各示范基地要利用台湾在种植技术上的优势,真正建立起全程可追溯的安全管理体系。”

  据了解,我国目前常规使用的中药材品种有600多个,已成功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常用品种200多个,依靠野生为主的品种近400个,全国种植面积已达近2500万亩。其中,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500多个,总面积近百万亩,基本可以保证大陆中药生产企业的需求。

  业内人士透露,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农场式、合作社式三种。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和药材质量的提高。如中药材种植散、乱问题较突出,多采取粗放式管理;种植户质量意识观念淡薄;种植技术、信息落后;生产发展盲目,抗御风险能力低。

  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台湾先进的农业技术从未“一显身手”,而大陆既有成熟的品种,也有一定的种植基础和种植面积,若选择成熟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在提高台湾技术应用的同时,也能提高大陆中药材质量和生产效益。

  “要做到中药材治理从源头抓起,就需要加大无公害中药材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专会要加以协调,在品种选择和扩展上突出重点,并分阶段定期评估总结,以推广取得的成果。”惠鲁生强调。

  助力“十二五”发展

  在签约当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所、台湾农业药物毒物研究所的专家,以及龙辉闽台高科技植物有限公司、鸿福生技公司的技术人员分别就种子种苗的繁育、台湾中药材检测标准、植物快速繁殖法应用,以及无公害产品在中药材种植中的推行模式等作了专题讲座。鸿福生技公司总经理萧文涌表示,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台湾在这方面累积了很多经验,“鸿福公司愿通过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草药种植的经验,提升大陆在这一领域内的技术水平,共同发扬光大中华医药传统文化。”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相继出台很多关于扶持中药材种植的政策,鼓励和推动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委会理事长王卫权说,遵循国家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中专会将尽快尽早引导和帮助企业及药农发展,在提高市场供应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向提高中药材内在质量上下功夫。从标准示范种植入手,通过鼓励建立产业联盟,优化原料供应与工业生产合作模式;吸收和推广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资料,不断提升药材的种植质量;采取必要的促进药材质量提高的措施,帮助中药材种植户争取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充分发挥种植前端信息支撑作用,从种子、种苗到种植规模及市场价格变化等多方面依托信息服务平台,帮助生产企业和药农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等措施,带动中药材种植业迈上一个新台阶。(于淼)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