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岛内对蒋介石的历史功过评价两极,但随着辛亥革命百年的到来,各种关于他的研究课题、相关讨论相继展开。台湾“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辑黄文德,近日通过研究早期中外媒体报道和台当局部分档案,回顾了当年蒋介石祝寿活动的变迁。
军机排出大字“六十寿”
1943年毛泽东50岁生日时,婉拒了部下要求为他做寿的建议,理由是:“做生日太多,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对此,外界解读毛泽东此番话影射的正是1936年蒋介石大办50大寿。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可谓“民命国脉,朝不保夕”。但1936年7月,陈立夫等人仍提出“献机祝寿”的构想。所谓的“献机”,原本只是想通过教育系统,向师生、家长强制募捐,预计募集1400架飞机。经过两个月的宣传后,这一活动演变为华侨、学校、警界以及金融界等相关团体的捐赠,甚至偏远地区的监狱犯人也要节衣缩食,捐款购机祝寿。
对于这一事件,有分析人士认为祝寿活动实际上是国民党人各取所需,想着法子获取资源罢了。当时的外国记者则批评蒋介石沉溺于“虚幻的生日”,并抨击国民政府将蒋介石生日定为节日非常不智,在社会上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国民党当局并不在意这些批评。1946年,为了庆祝“最快乐的一天”,蒋介石一手扶植的励志社,从9月开始在南京黄埔路设置临时的万人祝寿堂,安排公务员、国民党党员集体祝寿。该社各地分支还出售寿桃、寿糕,每份售价千元。此外,其他祝寿活动还包括教育局举办的万人大合唱;空军派出军机在天空排列出“六十寿”三个字通过南京上空。
祝寿方式五花八门
1949年国民党迁台后,岛内社会几乎年年为蒋介石祝寿,庆祝蒋介石诞辰一度成为台湾最重要的仪式性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尽管蒋介石始终采取避寿方式回应各界祝寿,甚至企图阻止公开祝寿,但其子蒋经国及其他党政军部门依然支持大规模祝寿活动,以达到“巩固领导中心、表达忠诚信念”的目的。
当时各类重大工程开工或竣工、法律实施、机关挂牌等,都会选在10月31日蒋介石生日当天,这些都被视作“寿礼”。如1955年这一天澎湖跨海大桥开工,1969年南横公路动工……军方则发明了为飞机、军舰、部队、机关更名的祝寿方式,如1966年台海军将美造长山舰、青山舰,分别更名为福山舰及寿山舰,取“福寿双全”之意;同年,“陆军总司令部”将陆军理工学院更名为中正理工学院。
民间方面,当时的台北市市民被要求当日均进食寿面,酒菜馆必须准备寿面,而且重要道路必须悬挂蒋介石巨型肖像照。部分单位则会安排焰火表演和电影放映,以便大家“欢欣鼓舞”。(《世界新闻报》 记者 韩朵朵)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伦】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