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印象:访台北名人故居 听生前身后事

2011年03月30日 14:45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北阳明山上的林语堂故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世纪中叶,台湾的经济贸易中心逐渐北移到艋岬、大稻埕等地,基础设施的地基自此打下。台北成为台湾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中心。人杰地灵,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台北也吸引了如钱穆、张大千等文化界大师级的人物在此生活、工作,并留下许多传世之作。

  虽然大师故去,但台北并没有忘记他们。大师们生前的住宅悉数被保存下来,除了居所和遗物可供后人瞻仰外,空间也被充分利用,为少儿读经等活动提供场所。

  亲自设计 见大师性情

  留着一把大胡子,以泼墨山水画闻名于世的画坛艺术宗师张大千,曾经在上海、香港、阿根廷、巴西、旧金山等地定居,最后选择在台湾外双溪安享晚年,并以“摩耶精舍”为居所命名。大千居士在此接待宾客、作画、烤肉,连遗骨也安葬于后院梅丘。

  走进摩耶精舍,可以看到原封不动的张大千画室,而假山奇石、小桥鱼池、各种名贵花草则把室外环境装点得舒适自在。有趣的是,当年大千居士甚至还在园林中豢养鹤与猿猴,足见生活之趣。

  同样懂得享受生活的还有幽默大师林语堂。林语堂故居坐落于阳明山的半山腰,从庭院向山下望,整个台北盆地的美景尽收眼底。脚踏东西方文化的林语堂亲自参与了宅邸的设计,西班牙式的雕花铁门、庭院的浴池等都有他自己的想法。甚至连中国人眼里不吉利的白墙蓝瓦也被他搬到家里。因为十分热爱这座自己一手设计的宅邸,林语堂去世前就交代夫人将他的骨灰葬在后院。

  现在,故居内除了呈现林语堂的家居陈设原貌外,也展示了这位生活发明家的创意巧思。如他发明的中文打字机、自动牙刷、自动桥牌机等实物和设计手稿。

  参观完故居,可以在以林语堂书房“有不为斋”命名的餐厅歇歇脚,喝个下午茶,欣赏美丽的夕阳或是灯火通明的台北夜景。

  空间增值 故居再利用

  大门石碑上苍劲有力的“梅庭”二字,欢迎着来到北投游憩的旅客。这里,曾经是于右任的避暑寓所。现在则化身为北投的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旅人各式观光资讯。于右任不但是早期国民政府的重要官员,更被誉为“当代草圣”。1952年,于右任以北投梅亭作为避暑居所。传统的日式木结构建筑外观,跟北投的温泉风情不谋而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走进钱穆故居,可以听到稚嫩的声音正在朗诵诗词,这是钱穆故居所办的儿童读经班。一代儒学大师钱穆,晚年选择在东吴大学旁落脚,受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聘任,常在家中为学生授课。有的学生甚至毕业从教后还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来。

  钱穆故居本名“素书楼”,是钱穆为纪念母亲而命名。故居内花木扶疏、都是钱穆夫妇亲手栽种。二楼有一长廊,当年他与夫人常常在长廊藤椅上谈天说地、观星赏月。

  为延续钱穆的精神,钱穆故居除了开放民众参观外,还开设了儿童读经班、英语版等课程,让小朋友也能体会大师风骨。(本报驻台记者 陈梦婕 文/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