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讲述台交会背后故事:从展位免费到一位难求

2011年04月02日 10:29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97年4月8日至12日,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举办了首届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这是两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经贸活动,在今天看来,也许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是在当年,要举办这么盛大的两岸活动,着实不易。昨天,导报记者采访了厦门市商务局副局长姚木中以及厦门市台办经济处处长张保卫,他们都是首届台交会的亲历者,在他们回忆过程中,不少往事渐渐浮现。

  会标代表大家的“三通”心愿

  多年来,两岸之间能直接双向地通航、通邮、通商,是两岸人民的良好愿景,但在1997年,第一届台交会举办时,“三通”什么时候能实现,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台交会征集会标的过程中,原本有四个方案可供选择,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会标,就是其中一个。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简单明了,却意义深厚——— 底下蓝色的横条代表着台湾海峡,上面三条彩虹状的弧线,代表着“三通”。敲定此方案的时候,姚木中也在现场,他说,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同这个方案,因为大家对于“三通”的心愿,实在是太强烈了。

  为了办好台交会,当时,厦门市还组织了一个经贸访问团前往台湾考察,这也是厦门市的第一次。不过,名为考察,其实当时他们在岛内根本没多少相识的。姚木中清楚地记得,他们10人的访问团先到了香港,通过在香港的朋友,再去结交台湾朋友,“最出乎我意料的,就是台湾人的热情,原本我们都不认识,但在离开时,已经称兄道弟了”。

  “血浓于水”这个词,真的很微妙,姚木中说,刚去台湾的时候,他们在餐厅吃饭,旁边一桌有位宾客,听到是厦门来的朋友,十分热情地过来攀谈,没想到,一谈下去就发现,跟访问团的一位团员是表亲的关系,成为一时的佳话。

  一个台商带来一批台商

  在第一届台交会上,张保卫做的是接待工作,10多个台湾的考察团,他都负责接待,“当时我们的人力很有限,为了接待台湾同胞,我们把建发、国贸等国有控股企业都动员起来了,让厦门的企业跟台湾的商人直接接触,也让他们有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正是两岸关系的冷淡时期,厦门能够利用地缘优势,为两岸经贸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作为亲历者,张保卫至今仍觉得十分自豪,“首先,它很有创意;同时,我们也很用心很努力地在做,要知道一开始,很多台湾同胞都是带着回馈家乡的心情来参加的,但是到后来,他们反而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一位名为吴桂琛的台商给张保卫留下很深的印象,吴桂琛不仅年年都来参加台交会,还会带一批台商来参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我的好朋友,他们有的因为台交会而找到新的商机,有的更是因此而在厦门扎根。”张保卫说,“第一届台交会展位是不用花钱买的,档次也是参差不齐;但发展到现在,出现一个展位难求的状况,可见台交会的举办是非常成功的。”(《海峡导报》  记者 杨思萍 文/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