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青树绿。清明节,东山岛铜陵镇的戍台将士墓群,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本地和台湾的男女老少,只见他们肩挑手提着鱼、肉、饭、菜、水果等供品,摆放在墓群前的“万福公”石桌上,点燃了冥纸、香烛,然后深情地跪拜,祭祀戍台将士。据介绍,平时每天到这里祭拜的群众有五六十人次,今年清明节期间到这里祭奠的达数千人次。每年接待到这里祭拜的各界人士和学生有上万人次。
东山戍台将士达4万人
现年79岁的戍台英烈墓管理员朱来说,东山岛与台湾本岛、澎湖距离很近,自古关系十分密切。清朝时,征调去台官兵每3年轮替一班,俗称“班兵”。仅在清朝200余年的班兵轮换制度中,铜山(今东山岛)就有4万多名官兵分别赴戍台、澎,其中澎湖一处就有1.6万余人,尚不包含在大陆应征入伍到闽粤沿海各镇,后被调戍台湾和由于突发战事调征台、澎的铜山籍官兵人数。据史料记载,轮戍和调征台澎的铜山班兵将士,在台湾历次剿抚内乱、反击外侵的斗争中都有较大牺牲。
据史籍记载,戍台将士在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全台投入抗英;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军民与日军奋战,反对清廷割让台澎……平乱反侵及剿盗灭贼的战事中,先后有一大批铜山籍的将官,如台湾北路营守备游崇功、金门左营把总江宝顺、澎湖右营中军守备余国章、金门水师总兵王国珍、金门守备刘登、台湾守备许学诗、安平副游击沙榕、澎湖副总兵江鹤、安平副总兵吴得勋、安平参将郭世勋等殉国捐躯。
还有一批铜山籍将官征台戍台功勋卓著,名题史册。如林向辰,官授石码中营参将,因征台有功,被封昭武大夫,诰授明威将军;蔡光,官授三沙副总,征台有功,功加右都督;游金辂,乾隆二十六年(1761)钦命镇守台湾,特授台、澎等处水陆军务总制挂帅总兵官,后复奉旨敕授全省水师提督军门大都督大总戎,赠定国将军、荣禄大夫;张世奇,由外委得把总,戍台三次;张国实,世奇次子,由行伍得外委戍台;卢菁华,出戍澎湖任右营千总;黄象新,澎湖水师协标右营游击,戍台有功,官至广东水师提督等。另有铜山籍澎湖左营武略骑尉陈池于甲午海战时镇守马公炮台,率军奋击日舰,因清廷下诏投降,遂弃官隐居于澎湖。《清实录》中还记载了轮戍台澎的班兵在往返海峡之间遇风遭难等许多事例,在众多殉难官兵之中,不乏铜山人,可惜史不具名。
悲壮感人故事多
戍台的铜山班兵殉难后,其尸骸火化后骨灰装于“金斗瓮”运返铜山,安葬于演武亭“万福公”。清道光27年(1847年),东山人民为纪念出戍台澎而殉难的将士,特于南门湾海边的翠云宫添置“义勇祠”,供祀戍台班兵的亡灵牌位。在现有的戍台将士墓群,存有130多通坟墓,大部分墓碑上刻有姓名,还有2座墓碑分别镌刻“八名同归”、“十九人遗失姓名”等字样。该墓群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
东山人民又于翠云宫左廊另设“四命妈祠”,供奉戍台班兵李斌光之妻吴碧娘。记史料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铜山班兵李斌光出戍台湾安平,因家计艰难,托好友陈永春代为照顾家事。陈永春每于月中送米、炭济助李家,凡李妻吴氏碧娘有事,皆于门外致询,从未擅入其家。日久,邻人造谣谤此中必有奸情。碧娘闻之无以申诉,为洗清白,遂谢绝济助,生计陷入无援,被迫于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十八夜里,将亲生二男一女先行投入自家井中,继焚衣服从容自坠。此案震撼府县,惊动朝廷。翌年九月,雍正皇帝不得不下旨颁诏,“每年每季加赠俸银”,以供戍台班兵家属。铜山兵民感念吴碧娘的贞节烈魂,遂建祠立祀,称为“四命妈”。
清末铜山举人马兆麟有感于戍台将士的悲烈慷慨,曾为此赋诗:“重洋百里戍台湾,艋舺澎湖递换班;二百年来人事变,征夫休唱念铜山。”至今,到戍台将士墓群祭祀扫墓的东山老百姓常年不断,清明节更多。
2008年2月,这处戍台英烈墓是福建重要的涉台文物古迹,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据东山县文物部门介绍,福建省文物局已将“戍台将士墓群”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点评
东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刘小龙:东山戍台英烈群记载着福建戍台将士保卫祖国领土台湾、澎湖时,涌现的许多悲壮、感人的故事,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同时墓群也见证了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海峡两岸自古一家亲。(谢汉杰 谢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