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塑化剂毒饮风暴持续延烧,重挫台湾食品安全信心。“民众目前看到的、听到的,说不定只是冰山‘十分之一角’”、“大家还是回家乖乖吃妈妈煮的东西吧!”上月27日,台湾“清华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李宽容在《中国时报》发表文章如是说。
台湾食品安全,人心惶惶,“冰山”下,还有多少延伸的问题?消费者和商家是什么样的心态,才会让问题食品存留这么久?是谁纵容了黑心利益集团?在立法和管理层面上,台当局又该如何应对?“抢救台湾食品形象”的第二篇,将为读者一一解答。
危言 生活中可能处处都有“毒”
昨日,导报记者电话连线李宽容,他表示,以后还会有种类更多、更毒、更严重的问题陆续出现。他举例,比如乳制品,由于南方天气炎热,制作过程容易受霉菌感染。另外,为预防家畜疾病,饲料中会随意添加抗生素,最后都会使乳制品受到影响。同时,制作乳制品时,有可能再加入一些工业原料,毒性更大。如果乳制品出现问题,那面包、饼干、奶酪、优酪乳等产品也将无一幸免。
“在教科书上,大陆华东、华南包括台湾都是肝癌多发的地区,这些都跟吃了许多有毒食品相关。”李宽容表示,这些食品的毒素不一定会马上爆发出来,但会持续累积。由于肝脏是排毒器官,毒素的累积会使这些器官发生从脂肪肝到肝硬化再到肝癌的转变。
纵容 消费者只要卖相不求真伪
消费者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有分析称,许多消费者宁要一杯口感好、卖相好的饮料,而舍弃营养和食品安全上的讲究。“很多消费者以为看起来均匀的饮料就是好的,试想一下,鲜果汁沉淀本来是自然现象,怎么可能摇都不摇就均匀?”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台湾“消基会”董事卢信昌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曾几何时,我们喜欢的是那些老祖母们用习惯的、新鲜的、手工的、自然的产品。”卢信昌说,“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观念不一样了,喜欢漂亮的包装、光亮的颜色。”这就让消费市场假冒伪劣的食品和用品层出不穷。
对策 做好监管与善后工作
商家唯利是图,社会公权力丧失,台当局应该如何应对?上月29日,台“卫生署副署长”萧美玲表示,“行政院”召开“跨部会议”,初步讨论“食品卫生管理法”修订,将加重业者罚责,并纳入食品履历制度,未来也不排除对快餐类食品进行检测。
至于索赔问题,台“法务部”也已主动成立专案小组,督导各地检署侦办相关案件,如果权益或健康受损,可以提出民事诉讼。卢教授也告诉导报记者,“消基会”将采用基金收取的方法,结合“政府”力量,对在此次风波中不当获利并且还能继续经营的厂商,从其未来的利润中扣除资金,用以建立后续的规范。
台“经济部”还研拟从生产制造端源头进行管制,把食品添加物业者也纳入食品GMP认证的自主管理对象。李宽容认为,如今食品种类包罗万象,需要检验的项目多且杂,食品检验单位急需扩充人力,配备更灵敏的仪器。(《海峡导报》 记者 林江琳 林静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