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早晨,台北故宫,人越聚越多,两岸各界人士及长枪短炮的记者早早到达,等待“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10点开幕。
因为是巅峰之作,因为身世坎坷,因为牵动两岸,还因为“这个展览给传奇再添佳话”(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刘兆玄会长言)……
福气·缘分·美梦
给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开幕式上的致辞个性分明,耐人寻味。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致辞的关键词是“福气”:“我们今天有何等的福气!收藏此画入宫的乾隆皇帝没有这个福气,他没有看到过全图,甚至反复把玩的不是真迹。我们有那么多的人排除万难,办成了这个展览,这也是福气。”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的致辞强调“缘分”,他说,660多年前,黄公望坐在浙江的某块山坡上反复揣摩,成就巨作,这是缘;《剩山图》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是缘;今天两幅画在台北故宫同处一室,是缘。他热情呼吁有一天能让大陆观众也有缘见到“合璧”。此言一出,满堂掌声。
曾为这个展览奔走的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的关键词是“美梦”。他说,过去要办这个展览是白日梦,今天成真,成了美梦。今后两岸的交流还是会有障碍,但只要大家能包容,有智慧,什么样的障碍都能克服。
外行能看热闹 内行能看门道
开幕式结束,齐聚一堂的记者抽签进入展厅,昏黄的灯光带人进入时光隧道,顶级国宝近在咫尺。一位同行情不自禁问我:“激动吗?”虽然要卡位拍照,找人访谈,无暇静心欣赏。但当对焦《无用师卷》图时,我不由得怦然心跳:这是秘藏深宫的名迹首次进入大陆记者的镜头!而《剩山图》也是首日在台北露出真容。两张图并排舒展于一个展柜中。提前一天赶到台北的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对兄弟(指两张画)走了360年啊,终于走到一起。画是有感情的,人比画更有感情啊!”
除了两张图的“合璧”,这个展览的看点很多。展览分二期,第一期至7月31日,包括“黄公望的书画珍迹”、“富春山居图临仿本”、“黄公望的师承与交游”;第二期从8月2日至9月5日,展出“明清时期黄公望的影响”等。
周功鑫院长在展览开幕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希望把两幅画摆在一起就算‘合璧’,我们希望把展览办得有深度,所以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研究准备,拿出我们院藏的70件书画,又向大陆几个博物馆和台北收藏者商借13件作品,希望让内行看到深度,也让外行看到丰富的展品,知道一幅好画好在哪里,文人画又是什么,黄公望的师承来自哪里,他对后世的影响又在哪里,对于黄公望和文人画有一个全貌的了解。他认真看了,也许就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了。”
电子版值得观赏
大家至今对上海世博会上那幅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津津乐道,此次“黄公望特展”也做了电子版的《富春山居图》,图下还有一条“江水”,倒映图上青山农舍,游鱼往还其间,落花点点飘落,手靠近“水面”,有阵阵涟漪呼应。记者像钉在地上一样狂按快门,一位台湾同行拔腿就跑,我马上跟上,他边跑边说:“快!两张画接起来了。”原来图像画轴一样徐徐展开,另一端《剩山图》转出来,两张图在电子版中“粘”为一卷,接缝隐约可见。
采访时间已到,必须离场,记者还是恋恋地张望着展出字画的210室、212室,除了“合璧”之作,唐寅、沈周、巨然、赵孟頫这些照亮中华文明的巨星们的作品,穿越时空聚集一室,诉说着那时的山水、那时的情怀、那时的衣带飘飘……与《富春山居图》同投火盆的《高士图》,余下的一段此次也共襄“合璧”。画若能言,他们相遇将作怎样的沧桑之叹?
(本报台北6月1日电)
还有多少国宝隔海相望(链接)
1948年至1949年初,国民党当局分三批共2972箱将故宫文物运抵台湾,而“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及“中央博物院”等的文物精品也随之而行。其中,故宫文物有65万件,包括书画器物精品7万多件,其余为书籍、档案。运抵台湾的故宫文物虽仅是小部分,但多为精品。除了《富春山居图》,最为知名的隔海分离文物还有:
“三希堂”法帖
王羲之之侄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在北京故宫,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
真迹在北京故宫,清院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仇英所绘的《仇本清明上河图》在辽宁省博物馆。
《满文大藏经》
共印制12部,至今虽仅有一部复现于世,不过数万片梨木经书与108函印本俱全,其中32函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经板与76函藏于北京故宫。
《四库全书》
文渊阁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在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在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今藏浙江图书馆。
《自叙帖》
唐代怀素的《自叙帖》独具“珠椟合璧”的涵义,当年因日军侵略,故宫文物管理人员曾以为暂避一时战火就会平息,只带走了帖册,而将由珍稀木材制作的椟匣留在了北京,现在帖藏台北,匣藏北京。(记者 陈晓星 吴亚明 魏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