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在台北青田街7巷6号台大地质系前教授马廷英故居,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两岸出版业者从出版谈到图书再谈到文化。
“握手”越来越频繁
台湾的20多位出版业者和作家几乎都有与大陆业者合作的经历。
两岸出版交流的现状怎样?三联出版集团总经理樊希安从北京来,以三联为例介绍说:两岸版权贸易交流日益密切,台湾图书在大陆以简体字出版后,销售总量也颇为可观。像龙应台的《目送》,大陆一年发行50万册,占三联全年发行总量的1/7。接下来,三联想做的尝试是:能否在台湾开一家三联书店?“今天上午,我们就在跟台北三民书局交流,希望三民书局可以先作为三联在台湾的总代理,在书店设三联图书销售专柜,已经有了相当的共识。”
台北二鱼出版社总编辑从另一方面给出例证,“我最近就在跟一家大陆出版社谈合作的事情,他们要一次买我们100多本书的版权。”
“除了互买版权,实际上,两岸也在共同经营作者,然后两岸同时出繁体版和简体版。所以,繁简体的握手越来越频繁!”台北商周出版社总编辑彭之琬的发言,引来一片赞同的掌声。
打捞历史和记忆
台湾资深媒体人张典婉也参加了座谈会,她的《太平轮一九四九——航向台湾的故事》刚刚在三联书店出版简体字版本。
1949年1月27日,定期往返上海与基隆间的太平轮直直地撞进了前面一艘货轮的腰部。900多人遇难,仅38人生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太平轮沉没事件,太平轮亦因此被称为“东方泰坦尼克”。张典婉通过多年探访幸存者与遇难者家属,结合大量珍贵史料与照片,写成此书。
张典婉说,希望可以还原一个特殊年代的迁徙,那一段历史关系到两岸太多人的命运。樊希安特别带来简体字本,他介绍说,这本书在大陆销售排行榜上一直居高不下。事实上,两岸出版业的交流,有时候意义特别,因为透过一本书在两岸的畅销,我们可以打捞出在两岸或许已经有些被遗忘的共同历史和记忆。太平轮事件的历史拼图散落在两岸,自然会在两岸引发共鸣。
文化的差异价值
引发共鸣,除了共同的历史和记忆,还有更深层的文化相通。
这一点,旧香居书店主人吴雅慧感触良多。旧香居是台北颇有名气的旧书店。“比方说,我们曾经在店里办过一个新文化期刊展览,为了纪念新文化运动,当时就有好多大陆游客专门来看,就是两岸有共同的文化。”吴雅慧说,“当然,台湾也有自己的本土文化,我们现在跟大陆出版社联合发掘一些早期的传记文学,就是希望大陆民众可以由此看到台湾文化的不同。”
出版业,出的是书,两岸书之不同,表面看是简繁体的差异,但是,其背后的核心还是文化。沈春池文教基金会长期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秘书长陈春霖特别受邀出席座谈会。对于两岸文化的差异,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文化中两岸的概念其实应该从1895年算起。自日据时期,两岸的文化就开始有了某种程度的差异性,过去强调差异性的负面性,但现在更应该看到差异价值,在交流合作中可以把差异价值发挥到极限,创造两岸文化上的携手价值。”(本报记者 李炜娜 吴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