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两岸同心 我们同行”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全国台联分团——2011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开营仪式在北京举行。中新社发 刘震 摄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电 题:两岸青年交流的“度、量、衡”
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20多年前,一批台湾老兵奋力“撞”开了隔绝已久的两岸交流大门,回大陆返乡探亲途中留下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今天,代表未来和希望的年轻人成为两岸交流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真心投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7月12日,便是一个典范,也是一个高潮。由中共中央台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17家单位共同主办的“两岸同心、我们同行”万名青年大型交流主题联欢活动,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登场。
如此大手笔的万人交流活动,自7月初已陆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辽宁、陕西等地展开。综观之,堪谓内容丰富、特色分明,可用“度、量、衡”三字概括。
度。不仅有热度,也有广度、厚度。12日的主题联欢约有6000人,分团则达10余个,活动遍布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参与之众,地区之广,前所未有。比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分团,又分为多路,同步在多个省市“追寻历史足迹“。而今年新加入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元素,无疑为一些活动增加了共同的民族记忆和历史厚度。
量。不仅有数量,也有质量。万名青少年,主要来自宝岛台湾,其规模堪比不久前在福建举行的第三届海峡论坛。质量,主要体现在活动的精心组织和交流效果方面。从各地反馈的信息看,两岸青年在“同行”中追寻历史,认识彼此,悉心交流,体现了两岸青年对同根的中华文化、同祖的亲缘血缘关系、同心的中华民族愿景的高度认同。
衡。主要指活动遍及大陆广袤的地域,兼顾到东、西部和城市与农村间的平衡,动态参访与相对静态的交流、体验并重;邀请来访的台湾青年,也考虑到其学科、所在地区,不少大学生来自台湾中南部,系第一次来中国大陆——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下,两岸万名青年跋山涉水,在青春的中国大陆进行面对面交流,既有益于他们自身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亦有助于打破固有成见、减少误解隔阂、弘扬中华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有助于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两岸青年,你来我往,络绎于途。今夏的万人大交流,相信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