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商的厦门情愫:一碗牛肉面串起两岸情

2011年07月12日 09:14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湾牛肉面,地道的台湾小吃,美味而久负盛名。就是这样一碗牛肉面,串起了一段两岸情缘。

  徐国城来自台南,胡虞桂是个江西女子。十多年前,他们在厦门组建家庭,开始经营“阿桂牛肉面”,如今,“阿桂牛肉面”已经有两家直营店,面积均超过100平方米,乌石浦500多平方米的中央厨房配送工厂也在进一步完善中。而两人的爱情故事正如所经营的台湾牛肉面一样——— —— 虽是普通的平民小吃,但美味且温暖。

  外地人在厦扎根 体验创业艰辛

  徐国城是较早一批到大陆创业的台商。1986年,他就从台南来到广州打拼,后来因为语言问题,离开广州来到了厦门。刚到厦门时,徐国城做的女装,都是当时台湾流行的时装,“那时候是1990年左右,可能因为产品‘太先进、太新潮’的缘故,本地的消费者接受不了,市场迟迟未能打开,于是我就把店关掉了。”

  关了店之后,徐国城说自己是“把台湾的东西都卖掉了再到厦门来”,已经没有退路了。这时,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来自江西的胡虞桂。

  “我们都是外地人,当时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想起台湾的牛肉面比较好吃,当时在厦门还基本没人做,于是就在莲花公园菲律宾领事馆对面开了第一家店。”徐国城说,店虽然开起来来了,但对于两个从未做过美食的人来说,过程可谓艰辛。

  “刚开始我们请了一个师傅过来帮忙,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就在个人了,我们都是靠自己摸索,一起研发口味。”徐国城说,为了找到熟悉且最合适的口感,这个过程,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倒了多少面。

  夫妻相互扶持 携手共渡难关

  面店开起来之后,徐国城经常叫一些朋友过来捧场,在这样的磨合中慢慢积累了口碑和人气。虽然是江西妹子,但胡虞桂说着一口熟练的闽南语,而且在与导报记者的交谈中,可谓口若悬河。不过,胡虞桂说,她以前非常内向,“我是乡下来的,什么也不懂,但人是可以学的,不要把自己框住,都是被逼出来的,与人打交道也一样。”

  在胡虞桂看来,徐国城性格很好,跟谁都合得来,更重要的是,两个人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比较懂得拿捏,“他是个事业心比较强的男人,是工作狂,除了睡觉,讲话三句不离本行,而且他还比较追求完美”。

  徐国城则说,胡虞桂非常善解人意,因为出社会早,经历的事情是同龄人的两三倍,而且持家有方,是他的得力贤内助,能够分忧解愁。这样的组合,每当遇到困难,总是能相互扶持,相互体谅,携手共渡难关。“这些年都是压力追着跑,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走过来。”

  引进“中央厨房” 坚持“死板”经营

  谈起阿桂能够成功的关键,徐国城说了两个字:死板。在经营过程中,夫妻俩摸索出一整套经验,这几年都“一板一眼”严守这一固定程序。比如说,牛肉一定要选肋骨的部位,这样肉会比较厚,筋也比较多,汤头一定要固定,口味一定要统一等。也因此,徐国城引进“中央厨房”的概念,即原料都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再把半成品送到直营店。

  “我们做这一行,对吃的东西很讲究,店里的管理也很重要,汤头稠不稠、牛肉嫩不嫩、调味料鲜不鲜等,都要尽量做到极致。”徐国城说,台湾小吃都很精致化,他们也以这个来要求自己。他表示,这十几年间,不时有人想加盟,但他们迟迟没有开放,就是觉得时机还未到。

  如今,阿桂有两家直营店,一家在湖里兴隆路,另一家在海湾新城。十几年的经营,让夫妻俩越发体会到,台湾小吃要生存下来并不容易,最关键的是坚持——— 坚持地道、坚持用心、坚持美味。(《海峡导报》 记者 林江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