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陆生谈在台生活:“来过和没来过,真的不一样”

2011年08月25日 09:58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一眼见到丁步亭,能感受到阳光和青草的气息,这位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前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作暑期交流实习的研究生,斯文俊朗,浑身充满朝气。他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对我来说,是久违了的,听起来特别顺耳。

  “我家在山东济南,没来台湾时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普通话有多特别,可一来这里人家说是字正腔圆,比他们讲的好听。”戴眼镜的丁步亭说着笑了起来,笑得有点腼腆。今年7月9日,在从北京飞往台北的飞机上,他好听的普通话就引起邻座一对台湾夫妇的兴趣,这对来自台中的中年夫妇刚刚到北京探望了在那儿工作的女儿,他们热情地和小丁攀谈,介绍台湾的风景名胜、生活资讯等,下飞机时还将随身携带的一张电话卡送给小丁,嘱咐他赶紧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这一贴心的举动,让初踏宝岛的小丁颇为感动。

  后来小丁发现,那些到大陆旅游或经商过的台湾同胞对大陆人都格外热情友善。“有一次我穿着印有安踏标志的T恤衫在捷运上,有位台湾大叔就主动过来打招呼,说看我穿的衣服就知道是大陆人,他曾经在上海做过很多年的生意,所以见到大陆人觉得很亲。”对正值花样年华、求知欲旺盛的丁步亭来说,在台湾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刚刚走出机舱时不期而遇的繁体字、中国古代故事与卡通动漫相结合的通关海报、将姓名电话印在车身后面的观光大巴、由食客自觉收拾餐盘的餐馆……每天的所见所闻都敦促他思考,并激发起叙述和评论的欲望,他在“人人网”和“微博”上发出了许多关于台湾印象的文字,网页访问量从原来的4000多一下子跃升到7000多,有两篇文章被台湾《旺报》采用,引起很大关注。

  从7月下旬开始,丁步亭成为台湾公共电视台的一名实习记者,这给了他深入了解台湾社会民情的绝好机会。“第一天实习我就感到很新奇,那天我协助电视台的大哥大姐们采访台北市民政局局长,进入市政府大楼,想不到门口没有岗哨门禁,大厅里几个小孩在嬉戏,还有一些游客在随意拍照留念,那里不像我既往概念中的庄严神圣的政府机关,倒像是个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受访的民政局局长随和亲切,作风低调,一副民众‘公仆’做派。”公视记者的敬业精神也令丁步亭印象深刻,在拍一条新大道的空镜头时,为了一个好看的高位置俯拍镜头,体形硕大的摄影记者爬上采访车的车顶,架起了三脚架和摄像机……

  随着采访活动的深入,丁步亭对台湾媒体的生存状态也有了一定了解,他发现三分之二运营成本预算要靠“立法委”审议捐赠的“公视”没能真正超脱于台湾当局的评议体系,但要想在商业竞争激烈的台湾媒体生态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又必须经常凸显“少数人的声音”,在草根阶层中谋得信任感、树立影响力。“所以我觉得‘公视’与‘政府’的关系是‘貌合神离’,既要时刻展现亲昵与友善的微笑,骨子里又始终流淌着质疑的血液。”

  在台湾的日子丁步亭只觉得太匆匆,想看的、想做的、想写的太多,时间很不够用,他几乎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忙到凌晨两三点,次日早上七点半从位于阳明山的中国文化大学出发,转两趟公交车,赶往位于内湖的实习地点,路上要花费一个半小时,每天往返三个小时。我问他漫长的行车途中是不是可以看看街景,“没有啦,刚好在车上补补觉。”他笑,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忙并快乐着”。

  来台湾之前,丁步亭虽然也接触过一些有关台湾的资讯,但那终究是雾里看花,水中探月。亲临这片土地,天天和当地民众打交道,他对台湾的社情民意、政治形态等有了切身的感受。“来过和没来过,真的不一样。”他很庆幸自己获得了为期两个月的赴台实习机会,觉得加强两岸民间交流往来确实很重要。“这样久而久之理解就加深了,关系自然而然就亲近了。”(记者 林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