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林青霞对话赖声川:我写文章就好像我演电影一样(2)

2011年08月30日 11:0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林青霞对话赖声川:我写文章就好像我演电影一样(2)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生命中的朋友们

  赖声川:这本书带给大家许多阅读的乐趣,它其实是非常有结构的,《窗里窗外》共分六个部分,就是《戏》《亲》《友》《趣》《缘》《悟》,我们刚刚都在讲《戏》,大家对你的认识,大部分都是来自《戏》;但是我喜欢看《亲》,特别有一篇,触动了我,它叫做,老爷——

  林青霞:《只要老爷你笑一笑》

  《只要老爷你笑一笑》,是我之前写的一首歌词,那歌词我请刘家昌帮我作曲,然后请他的儿子刘子千帮我唱。我爸爸喜欢听的不得了,每天晚上都要听。那个歌词是,“只要老爷你笑一笑,老爷老爷您好,我到台湾来看你,只要老爷你笑一笑。”我经常带我的女儿爱林到台湾去逗老爷笑,因为我觉得年纪大了的人,身体比较衰弱,有时候有病痛,很不容易开心。我很喜欢逗老人家开心,他最喜欢这个孙女,我在飞机上跟我女儿说,哪怕是你递一个纸巾给爷爷,他都会很开心地笑。爱林真的很不错,她回台湾看老爷。我爸爸喂她吃东西,她把嘴巴张得很大,每一口都张得这么大,我爸爸开心得不得了!一边喂,一边笑。

  赖声川:青霞是个孝女,你跟父亲之间的感情很浓烈。书中也写到很多你的朋友,也都很精采,可惜有几位,很不幸,已经不在了。我想在座各位如果看了这本书,都会同意我的说法,青霞能够抓到一些很特殊的角度来切入,来谈这些特殊的人物。

  林青霞:我很喜欢写人物,而且我觉得我生命中有很多人物都非常值得写。有一篇,我写《演回自己》,就写我跟邓丽君的这个感觉。我跟邓丽君都是十几岁出道以后就一直在媒体的关注下,成长、长大。有一个下午,我们真的觉得那个下午,是我们一辈子是最开心的!那个感觉,真好!

  我们去法国参加坎城影展(注:戛纳电影节),去坎城海边度假。重点不在于我们有没有穿游泳衣游泳,重点是在,我们两个人在大海里面无忧无虑地畅游、遨游,沙滩上有这么多人,没有人在意我们!这个很重要耶!没有人在意!我们大笑、我们很开心。我很想把那个感觉记录下来,这是我们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下午。

  赖声川:我去过那个海滩,那儿都没有穿游泳衣的。各位,书里面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林青霞和邓丽君,穿着泳装。

  赖声川:还写很多人……张国荣……

  林青霞:张国荣,我也是最后写他,也是有期限,截稿那天,我突然想到张国荣天使般的微笑。那是我最后见他的一个微笑。有这个灵感,就写出这篇文章来。

  赖声川:三毛呢?

  林青霞:三毛,二十年前我就想写三毛,因为我觉得三毛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但是二十年前,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动笔,怎么写。二十年后,我看到倪匡写的一篇文章,他写的是倪匡跟古龙、三毛的生死之约,我就想到,唉——我也跟三毛有生死之约啊!然后,我就从这一点来写三毛。但我写三毛的时候,怎么想也想不起她穿什么衣服,因为通常我跟人家第一次见面,我一定记得人家穿什么衣服。我想,为什么我会没有想到她穿什么衣服?我被她的那个气跟韵给吸引住了。

  我还写了龙应台呢!龙应台,她的这个……她的服装我也很难忘,我对她的服装真的是——不敢恭维。

  赖声川:你不是她的服装顾问吗?

  林青霞:对、对⋯⋯现在她又年轻又漂亮。我怎么写她呢,古时候有寒窗苦读十载的书生,没想到现在也有寒窗的苦书生。但是她并不苦,她的《大江大海》卖了几十万本,她很有钱,但是她过的,真的是苦书生的日子。家里电灯泡旧了,也不亮,晚上写作的地方就她一个人,她住在香港大学的半山上。我打电话给她,晚上八九点还没吃饭,我赶紧跟小秘书送饭给她。那天真的是凄风苦雨,没有人烟,就我们一部车上山。那天我穿了一件大白袍子,上她家的四层楼梯,那个灯光一暗一明、一明一暗,我有一点心慌,心里毛毛的,回头看我的秘书拎着两袋热滚滚的食物,冒着烟,我就想,“哎呦,我们俩真像白蛇、青蛇给许仙送饭。”

  我“叮咚”一按门,门一打开,满室的书香,龙应台给我一个满怀的拥抱。我坐下来,拿碗给她,“哐啷”碗掉在地上——她饿得手脚发软。刚坐定呢,龙应台就说,青霞,我给你讲一个书生与蚌壳精的故事。她说,有一个书生到海滩散步,捡到一个蚌壳,就把它丢回海里,当天晚上,“叮咚”,有人按门铃,门口出现一个大美女,原来是送饭来给他吃,后来天天晚上都有大美女送饭来给他吃,原来就是蚌壳精来报恩。

  赖声川:青霞,其实⋯⋯应台那天是在教你,真正的作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就是要饿成那个样子!

  林青霞:真的是要挨饿才写的出东西,要苦、要饿、要孤独。

  赖声川:青霞,你的书里,太多文章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趣》的那一段里面有一篇,我特别喜欢的是叫做《你是不是林青霞?》。

  林青霞:对对,我是很喜欢给人家意外的惊喜,我觉得有时候,我出现,我让人家知道我是林青霞,人家很开心,尤其是老人家。有一次,我推我爸爸到国父纪念馆散步,看到很多年纪很大的老兵在那里聊天,他们聚在那边讲,我仿佛听到有我的名字,林青霞怎么、怎么的。我想,这是个机会让我爸爸开心,我就推爸爸过去,对他们说:“伯伯、叔叔们,你们好,我是林青霞。”他们吓了一跳说,噢!你就是她本人啊!然后就“嘎嘎嘎嘎嘎”笑起来,大家都笑得很开心!我就觉得,哎,我让很多老人家开心,我自己真的是也很开心!

  赖声川:嗯,人生到后来累积很多的智慧跟经验,最后你这本书写的是《悟》。我也很荣幸在这里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其中一个章节里面,能不能说说《小花》的这段。

  林青霞:在我写《小花》的这段时间,有很多媒体写了很多有关我的不实报导,当然,我跟我先生都不会介意,但我的老人家会受到骚扰。那段时间,我跟蒋勋去参加文化之旅,到柬埔寨的吴哥窟,在那个旅行当中,听到蒋老师讲很多吴哥窟的兴盛衰败,五百年被遗忘。那天我从废墟里走出来,我就瞥到一束小花,在千年巨石的夹缝里面长出来。这小花白里透着粉红,向着阳光。这个画面真是太好了,立刻按了快门把它拍下来。回去我就想,这朵小花给我一个很大的领悟。我觉得人生这么短,对这些蜚短流长的东西应该完全不要介意,对任何困难、艰难都不要介意。那个小花,在巨石里面,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被人遗忘了五百年,都能长出来。我的师父,圣严法师,教过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困境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觉得,对这个蜚短流长,就是放下它!

  在我的人生中,我自出道以来,有39年都是人家在写我,都是媒体在报导我,这是唯一的一本!是我林青霞自己写林青霞。这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从我心里面涌出来的。我很希望,大家能够把我这本书,放在书桌上,或者放在床边,经过的时候,翻一翻,然后心里想着,嗯,她是我的朋友。

  女儿们平常很“看不起”我

  赖声川:青霞,身为你的朋友,我真的很骄傲,我发现你不只在写作,而且你锻炼出另一种自己独特的风格。很多文章的切入点很离奇,然后它有时候就……就结束了。对我来讲,我非常欣赏这样一种风格。

  林青霞:我写作呢,都是一有灵感(就想写),比方说,我看到一双手,或者是,听到一首歌、看到一张照片。我会因为那个灵感,开头去写,写到最后有时候也写累了,又不知道怎么结尾,就弄个大结局。后来我碰到散文大家董桥,我就问他这样的困境怎么办呢?他跟我说,你写到哪,想在哪停就在哪停。这个对我的帮助很大,后来我就写的比较自在一点。

  赖声川:所以,我就看得到这种自在呀,我真的是由衷地佩服。

  这本书,你三个女儿都为你写了序。

  林青霞:是是,我这三个女儿帮我写的序,我非常感动,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可不可以?我先讲我小女儿言爱帮我写的,因为她总是抱怨她排名最后,她说她也是女士,女士优先嘛!怎么把她排在最后,她写的是“妈妈在写毛笔字,我也在旁边写,我写‘天有云,地有花,红红的花,白白的云。’我妈忽然说:‘这是一首诗呢!是你自己想的吗?’我吓了一大跳,点点头,本来后面还要写‘我爱花,我也爱云’,被她一吓,我就不写了,但是以后我就常常在妈妈的镜子上写字。”这个是言爱八岁的时候写的。

  第二篇,这是我二女儿邢爱林写的。“一个清晨我背着书包到楼下吃早点,经过妈妈的房间,看见房门底下透出一道光线,我好奇的推开门,见到妈妈背着我坐在梳妆台前,她左手捂着头,右手拿着笔,那支笔在她手中转来转去。镜子里,她眉头微皱,正在努力地思考着。我问妈妈:‘你怎么还不睡觉啊?’妈妈摸着我的头说:‘我要出书了。’我听了之后十分开心,真为妈妈感到自豪。”爱林很疼我的,她说,妈妈啊!我不是怪你晚上不睡,我怪你这样对身体不好、不健康,她唯一抱怨我的是这点。

  看我的大女儿,邢嘉倩写的,她今年23岁,她写的比较长,所以我节录两段。“妈妈是个夜猫子,晚上不爱睡觉,有无数个夜晚,到她房里找她聊天,她总是伏在梳妆台上写东西。一见我进门就眼睛发亮,仿佛找到了唯一的读者,她拿着稿纸像小学生一样,要求我听她读她写的文章,我见那一地揉成纸团的稿纸,和她手上的墨水印,只好勉为其难地听一听。妈妈的文章就跟她人一样,那么真,从她的文章里,相信读者也会跟我一样,了解她,接近她。”

  赖声川:我有一种感觉,做你的女儿一定很特别,因为她们现在所认识的妈妈,是个作家,而在你拍戏的那些年,她们都……

  林青霞:她们呐,平常很看不起我,觉得我是吃闲饭的,什么事也不做。所以我出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很大,最近她们对我肃然起敬,对我的态度比较诚恳,比较好一点。

  赖声川:青霞,能不能说这本书是你人生新的开始?

  林青霞:对,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种新的尝试,对我来说是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本书在我生命中是一朵小花。17岁拍《窗外》的时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觉得,这本书会是我另外一个转折点。 ★  (因篇幅所限谈话有所删节)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