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辛亥百年:征文背后的两岸故事

2011年10月12日 09: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辛亥百年:征文背后的两岸故事
    海内外作者向征文活动投稿逾五百篇。图为邮寄来的部分信稿。本报记者 徐蕾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身为中华民族一员、在海外生活超过半个世纪的华侨世家子弟,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刻,笔者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和复杂的感受。”在《我的外叔祖是同盟会会员》一文中,加拿大的赵炳炽表示。

  为纪念辛亥百年,弘扬孙中山先生“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伟大思想,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支持下,人民日报海外版、台湾《旺报》、人民网、中国台湾网联合举办“辛亥百年与两岸关系”征文,收到来稿逾500篇。这些文章及诗词歌赋,以具体事例反映辛亥百年与两岸关系的现实意义,讲述海峡两岸的故事和观点,或反映两岸关系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传播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张,有的访谈辛亥革命人物后代等。海内外作者关注辛亥百年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天涯海角 广泛参与

  参与征文的作者,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是高中生。作者有资深台湾问题专家、文史专家、政协委员、作家、大学教授、退休老人,也有博士生、大学生。有台湾退役将领、律师、社会工作者,也有驻外总领事、海外侨领、报馆主笔,涵盖面相当广。

  作者们之所以满怀热情参与征文,主要是因为自己有观点、有情感要表达,有的因为一段情感,有的作者身世特殊,如北京的林泉先生写他的父亲林少英,民国初年与连雅堂(连战的祖父),从日据下的台湾辗转到北京恢复中国籍贯,故事感人。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胡葆琳的父亲胡靖安,曾任大元帅府卫士,孙中山两次给他题词。

  中国驻瑞士苏黎世总领事梁建全推荐了瑞士华人学者吴艾敏的文章,吴女士的姑婆郑毓秀,15岁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后来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从天津运送炸弹到北京,参与谋杀袁世凯的行动。

  印尼泗水83岁的吴秀吟,用稿纸一笔一画地写下应征稿邮寄过来,又让人打字,用电子邮件发来。后来有改动,又工工整整地重抄一遍寄来。她附信说,我是一名华文老师,参加征文,只是为了表达对祖籍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关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台湾原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许历农仔细推敲,几易其稿写成《愿海峡两岸彼此接纳》,文章有思想,有学识。比如引用丘吉尔的话:“为了现在和过去纠缠不清,很可能就失去未来。”美国作家克利夫兰说:“赶紧和你的过去和解,别让它搞砸了你的当下。”为了查证这两句原话,他专门起了个大早。文章见报后,几位住美国的黄埔后代打越洋电话给他,对其一向旗帜鲜明支持统一的立场表示敬佩。

  加拿大华人促进中国统一联盟主席赵炳炽来信说,海外今年热烈展开活动纪念辛亥百年,海外版的相关文章给大家很大启发。

  议论风生 智慧闪烁

  “辛亥百年,我们最感念的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遗产,是海峡两岸的公约数之一。”

  辛亥革命是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过的历史,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记忆。由此生发开去,不少投稿直抒己见,议论风生,其建议和观点引人思考。

  现今两岸关系明显改善,有无可能进一步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这是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的畅想。

  台湾文化大学的刘性仁来稿直言,纪念辛亥百年,两岸可在民族大义下携手合作,探讨共同捍卫钓鱼岛主权,这符合辛亥先烈为之奋斗的志业。比利时图尔内中华文化学校的3位老师也在文章中提出,不要忘记辛亥革命前后的内忧外患,今天两岸应该携手在南海等问题上维护民族利益。

  有的作者专门述及革命为何发生在辛亥年份,今天忆辛亥应该如何强民生。有的从赴台游的亲切感、两岸和平带来红利等细节和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分则两害、合则两利”的道理。

  尘封往事 重现鲜活

  睹物思情,见古思今。多位征文作者把视线投向了辛亥遗踪,追寻辛亥革命当事人的行迹,或访谈他们的后代。

  “儿时的我对姥姥所提到‘辛亥革命’的事情很抽象,童年的天真总爱问自己能理解的东西:‘姥姥,您说您老家宅子到底有多大啊?’姥姥说:‘大啊,半个珍珠镇那么大。’我追问道:‘现在还有宅子吗?’姥姥说:‘捐献给了辛亥革命事业。’”作者陈唤军从山东老家说起,以《探寻姥姥的老宅子》为题,还原了当年掖县邱家变卖祖产支持辛亥革命,光复登州的往事。

  “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辛亥辽阳起义的组织者、国民党一大代表祁耿寰烈士墓修复待何时?每每登临北京香山玉皇顶,看到墓地破败不堪时,我就会黯然神伤。”北京作者柳哲秉笔投书参加征文,为历史遗迹的缮护奔走呼吁。

  可喜的是,近日北京海淀区香山街道工作委员会证实,墓碑将于近期修复,相关方案正在进一步落实中。

  孙中山在北京湖广会馆的几次行迹,与南方遥相呼应的辛亥滦州起义,南洋华侨对革命的资助,追随孙中山的台湾人……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在一篇篇内容丰富、翔实的征文中重新鲜活起来,历史、现实和未来串联在一起了。

  两岸故事 悲喜交替

  “半年来,我已走访并亲吻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林则徐故居、沈葆桢故居、南京中山陵、成都武侯祠、四川汶川县、唐山清东陵等11个地区之泥土大地。”台湾的黄宏成在征文中表示,今年是辛亥百年,他正在用亲自搜集来的台湾319个乡镇和大陆11个地区的泥土,恭塑孙中山纪念像。

  在北京从事邮政速递的彝鑫写道:“我知道大陆邮编都是以0到8开头的。我问师傅:‘王师傅,为什么没有9字开头的邮编?’王师傅说:‘中国是最讲究传统的国家,9是留给台湾待用的,有着九九归一的意义。’我恍然大悟,原来在邮编里,也包含着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征文写的,有失散63年最近才团聚的刘贵和一家的悲喜故事,也有近几年两岸联姻幸福生活的年轻人的喜剧。

  来自海峡两岸的应征文章,自然在角度上、史观上有些侧重和差异,但作者们总是在用心寻找共同点、交集点、共鸣点,两岸都高度认同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纪念辛亥百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珍惜历史,以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增进两岸之间的互信。(本报记者 连锦添 任成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