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10月18日电 题:上海菜风行台北60年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陈立宇
60多年前一股带着海派气息的“上海风”吹到台北,带动了这里衣食住行的时尚与流行。台北对上海菜一直“情有独钟”,曾开过“上海滩”、“上海故事”、“古上海”、“霞飞路”、“沪悦轩”等许多上海菜馆。
如今,与上海并称“双城”的台北,对上海菜依然“痴情不变”,开出了红豆食府上海菜、上海极品轩、上海隆记菜馆、上海介云轩等海派餐馆,生意出奇的好。台北知名五星级饭店特別从上海请来资深大厨要做道地的上海菜,黄酒等佐料都是从上海空运来的,就连一直打“蒋家菜”招牌的圆山饭店也推出了上海菜。
上海菜又称“本帮菜”,诞生于20世纪初,汇聚苏、锡、宁、徽等16个地方美食之精华,由平民、家常菜的型态发展而成,多以紅烧、蒸、煨、炸見长,烹调特色为“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
位于海基会对面的红豆食府是高档次的上海菜馆,走进包房但见“静安厅”三个字,使家住上海静安区的记者备感亲切。总经理王琳的穿着打扮就连气质完全是海派,从头到脚都是“上海腔调”。再品尝菜肴,面拖鳕鱼色呈金黄,酥脆香松;龙井虾仁嫩芽烹制,色泽雅丽,滋味独特;花雕醉蟹,酒香蟹肥,咸味鲜美;一品乌鸡文火慢炖,别具一格;烟熏黄鱼高温炭化,焦香特别。这几道上海菜虽经过改良,但更适合上海人与台湾人的“双城口味”。
记者慕名来到位于台北重庆路上的上海极品轩,店门外早就挂出了“客满牌”,店家硬是在济济一堂的厅里加了台子记者才吃上。据该店服务员介绍,老板陈力荣祖籍浙江,14岁就在长辈的引荐下进入餐饮业学做上海点心,赢得“小笼包”的外号,出版过《上海菜谱》一书。记者叫了几个招牌菜,细细品尝,做的的确很地道。尤其是东坡肉,肥而不腻,带有酒香,十分美味;醉蟹、炒虾仁、炒蟮糊,腌笃鲜,与正宗的上海菜不相上下。
在中山堂附近小巷子里的上海隆记菜馆,店门口挂着“老字号”商标。葱烧鲫魚、油爆河虾、烤芥菜、炒螺丝……看了菜单就吊人胃口。酱爆蟹姜末煸炒出香味,放有甜面酱、番茄酱和料酒,蟹肉是一丝丝的,鲜美极了。紅烧滑水酱汁覆盖在草鱼上,火候功夫十分到家。猪脚黃豆汤小火慢熬8小時以上,熬到骨肉分离,肉香溶在汤中,吃起来味道特别浓郁。还有葱烤芋艿,煮熟再用蔥、油、酱调味,鲜得让人停不下筷子。 老板朱宝玉对记者说,“隆记”创立于1952年,从当初來台后便沒改变,绝对是正统传承上海菜。
民生东路上的上海介云轩餐厅,尽管餐厅只有七八张桌子,但布置得很别致,摆满了古董家具,墙上贴满了名人到访的照片,别有一番古朴老上海味道。醉鸡腿片、油爆虾、熏鱼菜饭、油焖笋,成了台湾人爱吃的菜肴。最经典的是炒臭豆腐,与台湾的臭豆腐有的一比。
除了上海菜,上海大饼、油条、小笼、生煎,甚至蟹壳黄,在台北也花色齐全,成了台北人的特色早餐。记者还在台北一家大饭店里见到有豫园上海汤包馆,小笼包外皮则是使用低筋及高筋面粉加入冷水和面,面皮很薄,品味一口,浓郁的內馅汤汁在嘴里散开来,完全表現出上海小笼包风味。在鼎泰丰饭馆、宁夏夜市,都有改良的上海小笼包、生煎包和汤包。而士林夜市的上海小笼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足足大出两倍,仍保持上海风味,连正宗老上海小笼包师傅也自叹弗如。(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