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昆山这块包容、孕育和融合了两岸企业的沃土上,备受两岸业界瞩目的两岸产业合作,正酝酿迈向全新境界的突破与升级。
由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产业合作工作小组主办的首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28日、29日在昆山举行。来自海峡两岸产业界精英200余人会聚一堂,共谋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代两岸产业合作新局。
ECFA开启了两岸经贸整合的时代大幕。作为两岸经济合作新的重要平台,两岸产业合作应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和模式?已经取得哪些成果?还面对什么难点和问题?未来如何实现突破、更上层楼?这些都是当前两岸业界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次产业合作论坛探讨的主要议题。
两岸产业合作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大潮中已经扬帆起航。根据两会第七次会谈所发表的关于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的共同意见,双方已选定LED照明、无线城市、冷链物流、TFT-LCD和电动汽车作为先期合作项目,并将继续优先在双方的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择合作项目。
目前,两岸经合会产业合作工作小组已就上述5个领域分别设立工作小组,且正在各自领域积极努力开展工作,一方面落实试点项目,一方面探讨在建立技术规范、新产品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为下一步产业合作的升级与突破打下良好基础。记者从本次论坛上获悉,在无线通讯方面,台湾电信运营商远传电信与成都移动已就“Wi-Fi咨询顾问服务”进行签约合作,目前正进行智慧医疗应用的试用调研;LED照明方面,两岸业界已在广州和厦门开展LED道路照明试点示范工程……
两岸产业合作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行有效拓展?以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共同召集人身份出席论坛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提出,随着合作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有必要对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和深化多种方式和多元化的合作渠道,包括通过产业合作促进联合技术研发、共通标准制定、品牌创立和带动投资、贸易,更加充分地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的作用等,进一步丰富合作内涵。
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蓝图的“交集效应”,在两岸业界精英中也激发出智慧火花。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台湾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重点发展绿色能源、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二者之间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应将二者之间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潜力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合作,实现两岸互补性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与流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合作水平。
拓展两岸产业合作还面对哪些难点和问题?海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在论坛上表示,前一段时期,两岸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以企业和行业间分散、自发行为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布局,没有形成共同推动的政策与机制。为此他提出,要不断提升两岸产业合作制度化、机制化的水平,探索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模式。要摒弃零和竞争的旧思维,建立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就产业合作面对的课题和契机,来自台湾的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共同召集人黄重球提出了几点思考:在推动产业合作中应关注弱势产业生存及缩小贫富差距;两岸产业经济量体悬殊,大陆多为大型国有企业,台湾则以中小企业为主,如何分工合作需细致安排。
两岸产业合作在前期进程中有什么经验教训?来自两岸的业界代表及专家们在本次论坛上也进行了理性分析和坦诚交流。台湾工研院正研究员杜紫宸对两岸在面板领域的合作深有感触。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大陆有好的终端厂,台湾有好的面板厂,如能强强合作,完全有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和品牌。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两岸业界未能及时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以及ECFA签署所带来的机遇。
他为此建议两岸在布局产业合作时要力争跨越“招商引资”和“对口采购”的“初级阶段”,尽快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整合;同时,要有更宏观的国际视野和通盘考虑,以充分发挥两岸产业合作的效能。至于具体策略,他提议可选择较没有争议和疑虑的环保产业入手,如选取几个中小城市为试点打造“生态城市”,进而“以点带面”实现更大突破。
汇集了两岸产、官、学界精英的本届论坛,就两岸产业合作达成多项共识,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两岸产业合作应立足当前,突出重点,着眼长远,以产业合作带动双向投资合作均衡发展,发展自主品牌,共同培育两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和竞争力。(记者张勇 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