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放无薪假在台湾并非第一次。但“黄金10年”才开始,距离2012“大选”又时日不多,现实背景复杂,十几家企业最近放无薪假的计划不几天就在岛内延烧为话题。
管得太少还是太多?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台湾电子产业近来订单大幅减少,于是有企业放起了无薪假。
10月份,全球照明组件LED大厂亿光宣布放无薪假,此后开始有企业追随。据台“行政院劳委会”统计,从10月18日截至月底,宣布放无薪假的企业从最初3家一下猛增到12家,波及的劳工人数也在半个月内成倍增长,从几百人增到2801人。有厂商直言,并非不了解劳工疾苦,最初也不好意思放无薪假,但是看到有企业带了头才跟进。
如此状况闹得人心惶惶。人们担心,倘若不控制,无薪假大有扩散趋势,到时候劳工收入降低,民间消费疲软,恐怕会造成经济衰退。
11月1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公开呼吁,有盈余的企业不要放无薪假,另外,当局也将提供休假员工“充电再出发”补助计划。岛内媒体指出,当局是“以道德劝说和各种形式压力约束企业放无薪假”。
当局的立场引发企业界反弹。广达董事长林百里质疑,当局不应对无薪假管太多。台“行政院长”吴敦义则回呛,当局也不能管太少。
管太少太多都不行
10月31日“立法院”民进党团引用台湾区电子电机信息产业工会数据提出,有18家厂商放无薪假,受影响人数逾2万人,“劳委会”瞒报部分数据,是在“粉饰太平”。
与2008年金融海啸引起的23万人放无薪假相比,这一次只是小鱼虾。然而,岛内政治生态和经济现实都让马当局不敢怠慢。
“劳委会”立即回击民进党质疑:该工会数据是大家自由上网申报,因此无从查证数据真实性,真实情况都在“劳委会”掌握中。
11月2日马英九也亲上火线,赴新竹科学工业园,与电子业厂商代表座谈,并向业界大佬“请益”,与企业化解关于无薪假歧见的意涵浓厚。
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管太少或太多都不行。但要化解危机,当局要如何作为,力道才下得准?
舆论指出,景气不佳,企业实施无薪假可以避免大幅裁员,保留元气因应未来,并非全然为了削减成本,这是当局不能“管太多”的地方。
舆论也指出,基于前次无薪假的实施经验,当局已订出无薪假的原则性标准。但是无薪假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需要劳资协商,企业不能片面宣布。现实当中,由于劳方绝大多数处于协商劣势,以致很多无薪假可能是被迫接受,这时就需要行政权介入处理,这是当局不能“管太少”的地方。总之,不能因偏向,造成劳资对立。(本报特约记者 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