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侧记:用汉字铺就回乡路

2011年12月02日 10:0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侧记:用汉字铺就回乡路
“华文文学研讨会”开幕式现场。本报记者 吴亚明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日前,来自两岸、港澳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华文作家代表齐聚广州暨南大学,以“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为主题,就提升华文文学整体创作和研究水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进行研讨。

  推出华文文学飨宴

  两岸团体首度携手

  11月22日,美丽的暨南大学校园洋溢着节日气氛,热情的师生们迎来前来参加“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的五洲四海的华文作家朋友们。这次研讨会由大陆的“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台湾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首度携手合作主办,而且规模空前。能够参与这两岸文学界的雅事、世界华文文学界的盛事,每一个与会者内心都十分激动。

  来自台湾的作家郑明娳女士表示,人和人之间产生感情、觉得温馨,是因为互相之间有交集。我们来自天南地北,我们也有交集:都是炎黄子孙、都热爱中华文化、都沉醉于文学艺术……因为这些交集,我们一见如故。因为这些交集,纵然天涯羁旅,我们的心、我们的眼,总是回望着家乡。

  非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赵秀英女士这次带了8位作家参加这次论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很高兴看到两岸同胞携手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愿意与大家分享华文文学创作的甘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心得。

  台湾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创立于1981年,在世界各地有100多个分会,会员超过3000人,在繁荣华文文学创作、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多有建树。创设于2002年的大陆“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华文文学研究方面着墨甚深,虽然创会时间不长,却已成为海内外作家交流互动的有效平台。两岸这两个团体走到一起,联袂推出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飨宴,也得益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94岁高龄的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先生表示,此次海峡两岸联合举办跨越历史的盛会,参加的朋友或远渡重洋而来、或跨越海峡两岸而来,都是被民族感情牵引而来。因此在研讨过程中,应该“和而不同”或“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推动世界华文文学事业,并承担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

  知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也参与此次盛会,并从自身的阅读经历谈到对华文文学的理解。她认为,华文文学不仅仅在世界上传播着中华文化,同时也在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心灵的成长。于丹认为,今天中国在政治、经济话语权都逐步上升之后,也许文化话语权便成为最有所作为的未来空间,但现在它刚站在起点上。“华文作家,传递出去的不仅是中国人的文本,还有隐蔽在背后的中国人的态度,有深深蛰伏于文字之中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于丹满怀激情地说:“在这样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能够有今天这样一次相聚,这是意味深长的驿站,再出发的时候,我们会穿越千山万水,会把中国人的心灵带向更遥远的世界。”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华文作家居功至伟

  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在传承。同样,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在发展。多少年来,无数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怀抱着思乡恋土、企盼团圆的乡情乡谊,提笔抒怀,以文发声,这些小说、诗歌、散文,无论是当年的“留学生文学”,还是当代的“新移民文学”,都是他们文化自觉的真实体现,都是他们生存意志的鲜活体现。更重要的是,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华文作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著名学者、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认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渠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以开放的态度,主动与各种文化“对话”,而海外华文作家处在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移动,跟异质文化接触的最前沿,海外华文文学正是海外华文作家和世界各种文化“对话”的结果,是中华文化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交汇的结晶。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已为20世纪汉语文学开拓了新的篇章;也在某些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学起到既补充又促进的作用,从一个方面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中外文化的交汇、互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著有《落第》、《赛金花》、《西窗一夜雨》等一系列作品的赵淑侠,是著名的华文作家,早先活跃在欧洲,现在旅居美国。她表示,海外华文作家身处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接触的最前沿,无可避免地会与住在国的主流文化碰撞。“在异国复杂的文化和语境之下,我们一直在住在国主流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互的对流间找寻融合,坚持文学创作而无悲情。我们对别人的文化是仰望而尊重,对自身所拥有的中华文化骄傲、眷恋,清醒检讨而绝无自卑或自贬。”赵淑侠认为,在今天的地球上,一种文化的发展,仅靠自身生活的小圈子和文化背景是不够完备的。要进步完美必须吸取多元文化,至少是不能忽视他种文化。在这样的时代潮流的需求下,海外华文文学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地作了贡献。

  知名学者於贤德在递交的论文中表示,华文文学还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认为,华文文学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这样一些新鲜活泼、多元别致的文化要素,成为本土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海外侨胞重温祖国语言文化的重要阵地,还能够为那些懂得汉语的外国人打开了一扇透视中华文化的窗口。

  于丹在演讲时说,所有的文明都是在差异中完成比较,然后达成共荣共生,华文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不需要文化的此消彼长,两者需要共同地生生不息。华文文学与世界的水乳交融需要把中国人的文化态度融入国际话语体系当中。

  虽然遣词用语不一,与会代表们无不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中华文化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继续保护好中华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责任与神圣使命。海外华文作家作为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的文化实践者,将为提高中华文化的科学化水平、完善中华文化的开放格局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面临机遇与挑战

  把文心贴得更近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文学已经成为蔚为大观又别具一格的文学存在,并日益得到海内外读者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展望未来,华文文学崛起,充满机遇,也有挑战。

  检阅华文文学创作的成果,作家张炯认为近十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出现了如下特点:一是北美华文文学新军突起,佳作络绎不绝。二是东南亚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板块,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也涌现了许多新的作家。三是日本、澳洲、南美、欧洲的华文文学也有新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新作。四是跨国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如北美华文文学之兼写大陆经验与海外经验,欧洲华文文学之反映东方与西方文化冲突等。五是尽管不无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现实主义仍然是创作的主流。六是文学交流活动日见频繁,大陆与海外、各华文文学板块之间的交流都比过去为多,而网络更为这种交流提供了便利。非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赵秀英表示,这些年非洲的华文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进步,他们提倡写非洲的事情,目前非洲华文作家协会有135位作家,分属南非、埃及、毛里求斯等10个国家。迄今为止,举办了四届作品奖。他们还特别重视青年华文作家的培养。

  展望华文文学的前景,与会代表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和扩大,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这种独特的机遇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另外一方面,华文文学也面临文学创造参与、艺术品质提高、华文教育推广、优秀成果分享等各个层面的挑战。

  “一个没有文学的社会,无论经济怎样繁荣,生活如何现代化,品质仍显粗糙。”赵淑侠呼吁所有华侨华人同胞,对文学投以重视,海内外连成一气,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建立华文文学的地位,增强华文作家在国际文坛的力量,一同迎接华文文学辉煌时代的来临。而郑明娳主张,华文文学团体要努力的不是培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才,而是将资源挹注华文文学力量单薄的地区。她说,21世纪是全球华文热的时代,如何协助全球各地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教育,是值得仔细思考的议题。因此,华文文学团体要努力结合当地民间文艺团体,把中华文化的根,扎在世界每一个华侨华人的心底。

  经过两天的研讨,大会发表《广州宣言》,期望建设“世界华文文学共同体”。宣言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将不定期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研讨会”扩展为“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创立“海内外著名华文作家创作营”,组织与举办有权威性、有影响力的世界华文文学评奖,并筹建“合作联盟”的协调机制。(本报记者 吴亚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