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微雕艺术家:两岸同源同种 书画一脉相承

2011年12月06日 15: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微雕艺术家:两岸同源同种书画一脉相承
    12月3日至8日,“台湾民间博物馆交流团”一行20人在陕西参访。图为被誉为“台湾微雕第一人”的陈逢显先生与陕西文化名人切磋交流、相谈甚欢,并接受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珂赠送的其书法理论专著《意造宋代》。 田进 摄
    12月3日至8日,“台湾民间博物馆交流团”一行20人在陕西参访。图为被誉为“台湾微雕第一人”的陈逢显先生与当地书画艺术家在一起交流。 田进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西安12月6日电(记者 冽玮)12月3日至8日,“台湾民间博物馆交流团”一行20人在陕西参访,期间被誉为“台湾微雕第一人”的陈逢显先生与陕西文化名人切磋交流、相谈甚欢。并接受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珂赠送的其书法理论专著《意造宋代》。

  一身儒雅的唐装、满头班白的长发……陈逢显以其特有的“艺术风度”轻松亮相。他说他从事微雕艺术近30年,一直尝试在最小的物体上创作终极的艺术,从1992年创作成功0.9毫米的微小书《唐诗三百首》后,总是不断创新,纸、木、竹、棉、石、沙粒、头发甚至米粒、火柴棒、瓜子等都成为他的微雕使用素材。因为他相信,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30年来,一件件微雕艺术精品从陈逢显手中诞生,受到海峡两岸业界的瞩目。2011年9月,首届中国国际(萧山)微雕艺术节上,就有40件他的微雕作品展出。

  他告诉记者,他经常受邀往来于大陆与台湾之间,参加各种艺术展和交流活动,对两岸的交流有着深刻的体会:“海峡两岸同源同种,文化渊源悠长,交流越多,两岸艺术家就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文化名人荟萃。陈逢显透露,这是他第三次来陕西参观访问,有缘结识了一批从事艺术创作的朋友。期间与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珂多次切磋,相交甚笃。他并对张珂先生的书法盛赞有加,称之为:铁画银钩之间,营造气象万千。

  在他看来,书法与微雕,虽是不同门类的艺术,却又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两者的创作都讲究手到、心到、意到,缺一不可,追求细心、静心、耐心,三心合一。

  关于两人的艺术交流活动,2011年出版的第9期《今日中国》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在“大”字与“小”器间感悟人生》,文中详尽描绘陈逢显的微雕与张珂的榜书之间的艺术交集,颇多妙论。

  陈逢显还强调,微雕艺术属于冷门,相对于大幅作品,在微小的东西上雕刻,一刀下去往往就代表一个轮廓一个比例,稍不留神,就会出现败笔;有时,雕刻中的极小质料会瞬间“消失”,前功尽弃。从事微雕创作的艺术家,都需要具备很好的素描和书法根基。

  对这一点,陕西画家犁夫也颇有同感。他告诉陈逢显,艺术都是相通的,艺术家都需要耐得寂寞。这位善长金墨花鸟的画家对陈、张两位先生的艺术探索颇多赞许。

  记者在现场看到,海峡两岸艺术家笑语殷殷,气氛融洽。陈逢显先生说,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更要加深了解,加强合作,相互借鉴。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抱着学习的愿望,向陕西的艺术家学习,从当地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

  据悉,“台湾民间博物馆交流团”在陕西参访期间,主要参观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完)

分享按钮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