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颜立水被台湾同胞亲切地称为“寻根续缘专家”,凡是来厦门同安区寻根的台湾同胞,到同安联系的第一人必然是他。
“我帮着不少的台湾同胞找到了他们魂牵梦绕的‘根’,尤其是‘小三通’以后,个人来找祖庙的,政府组团参访的,甚至是一些学生来做研究的,我接待了一批又一批。”颜立水笑着告诉记者,“我不仅陪同他们,还会请他们吃地方特色小吃。”
颜立水十分喜欢“寻根续缘专家”这个称呼,他自豪地说,“在厦门同安,我可以算得上对涉台文物最了解的人了。”
12月2日,在同安孔庙石雕群前,记者见到了颜立水。这个身材瘦小、精神矍铄的老人家能随口说出每个石雕的来历、送入孔庙的时间、背后的故事。
“每个文物都真实地记录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印迹。”他指着一个石马告诉记者,“这个原来是放在金门籍官员陈遵江墓前,当时这些石马是1985年左右村民用拖拉机拉回来。”
“当时,这些石碑、石马、石像等,有的散落在厕所里,有的用在了村里围垃圾、有的用来铺桥。”颜立水得意地说,“从1982年到1988年,我陆续用一些石头将这些文物换了回来,送到了文庙里进行集中保护,其实当时也并不知道他们的价值,只是觉得应该保护起来。大多文物都没有花钱,只是花一些搬运的费用,一般帮忙抬文物到拖拉机上的搬运人员一天5元,开拖拉机运输的人一天40元。”
颜立水对涉台文物的保护之情来自于30年前他的一次文物普查。“1981年同安开展文物普查时,我发现许多与金门历史名人有关的遗迹,当时两岸关系并不明朗,我暗中将‘金门历史名人遗留同安的文物古籍’作为普查专题,先后普查到有价值的涉台文物80多处。”颜立水说。
自1981年起,颜立水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走遍同安的角角落落,对山区海岛的寺庙、祠堂、墓葬、碑坊以及族谱、史志、歌谣一一考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为台湾同胞寻“根”留下了“家底”。
“1984年到1993年,他刚好任同安文化局局长,他经常骑自行车,带着一个斗笠四处考察文物史料,被老百姓亲切称为‘斗笠局长’。”厦门同安区委报道组组长叶文彬说。
颜立水告诉记者,这些涉台文物包括苏颂故居、蔡复一故居、林公祠、苏公祠、南门银同妈祖庙、瑶头探花第等。“南门银同妈祖庙在台湾已经有300多个分庙,每年都会有许多台湾同胞过来共同祭拜。”颜立水告诉记者,“如今看到的妈祖庙于2002年重修,其中台湾同胞也出了不少钱。”
“这些文物才是真正体现两岸同胞同祖同宗亲缘关系的物质文化。”颜立水说,随着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热络,许多台湾同胞纷纷来大陆寻根问祖。而颜立水由此也成了台湾同胞的“指路人”。
颜立水回忆说,1988年左右,台南县黄唐舜等人拿着一张写有“泉州牢记,同安认清,十三,五记”的纸条,慕名找来帮忙寻找祖居地。“我在给他们介绍黄氏一族的由来时,帮助他们理解了这个纸条的意思,并在漳州龙海锦宅帮助他们寻到了‘根’。”颜立水说,“后来证实黄氏一脉是300多年前从锦宅分支,两岸宗亲得以欢聚一堂。”
1999年左右,金门同胞许金龙受卢氏乡亲委托也慕名找到颜立水,让其帮忙寻找卢氏在同安的“根”。颜立水查了大量历史资料,又多次到同安古庄探访求证,将卢氏渊源、海内外分支整理成文发表在《金门日报》。“金门的卢氏宗亲看到报纸后和我联系,说文章记载情况和他们族谱记载符合,金门卢氏和古庄卢氏乃一脉相承。”颜立水说。
“30年来,在我的带领下,已经帮助上百位台湾同胞在大陆找到了祖居地,如果算上只是电话或者其他方式咨询的话,也有上千人了。”颜立水说。
在帮助台胞寻“根”路上,颜立水乐在其中,他告诉记者,“人这一辈子,总是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要留一些东西给子孙后代。”(记者王凡凡 孟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