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2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2011年是人类登上南极极顶的100周年,台湾参与的研究计划前进南极极顶架设第1座天线实验站,预计未来4年架设37座阵列来侦测微中子,希望了解宇宙早期活动,解开天文奥秘。
台湾大学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物理学研究中心参与天坛阵列(ARA)国际合作计划。台湾团队计划主持人、台湾大学梁次震宇宙学讲座教授陈丕燊6日抵达南极极顶,安装第1座天线站。台湾大学12日也举行视频连线记者会,了解陈丕燊目前在南极的情形。
研究团队表示,微中子可穿透大量物质,因此可侦测到宇宙最遥远的深处;但微中子观测困难,1秒钟可能就有60亿个微中子穿越人体,而日本先前的微中子实验1天内也只看到约10个微中子,因此天坛阵列打造全世界最大的侦测器,希望能看得更远、面积更大。
研究团队表示,天坛阵列预计在4年内斥资2.4亿元(新台币,下同)打造37座天线阵列,侦测冰层中宇宙微中子发出的无线电波;涵盖100平方公里、相当台北市中心5个行政区面积的天坛阵列,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微中子天文台。
陈丕燊表示,台湾团队在“国科会”和梁次震中心支持下,将提供10座天线站,并主导天线研发,而台湾团队也设计制造最前端的天线探测器,并用电脑模拟寻求最强增幅的天坛阵列布阵法,希望为微中子侦测带来重大突破。
目前人在南极极顶的陈丕燊说,当地天候状况是最严峻的挑战,他刚下飞机就马上出现高山症,上下楼梯都感觉缺氧,现在南极虽是夏天,但户外温度约摄氏零下40度,只要一脱下手套,马上就会长出冻疮。
除了气候挑战外,广阔的南极也让研究人员感到孤寂。陈丕燊说,茫茫一片、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极顶,对长久工作的研究人员心理会产生很大压力,因此未来可考虑先进行个人心理学测验,了解研究人员特质是否能适应当地严峻的研究环境。
虽然极顶研究环境挑战大,但陈丕燊对参与天坛阵列计划还是感到相当荣幸。他期望阵列完成后,能搜集更多微中子的相关数据,让科学研究持续下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