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专家谈台湾地区选举:没人可对和平说“不”

2012年01月17日 10: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专家谈台湾地区选举:没人可对和平说“不”
    1月14日,国民党“开票之夜”会场上,有民众高呼“冻蒜”(当选)。本报记者 任成琦摄

  阅读提示——

  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已揭晓。此次选举是两岸和平、安定、发展与两岸分裂、冲突、动荡之间的对决。选举结果预示,两岸关系又将获得可稳定、可持续、可预测的四年,台湾经济也将获得继续提升的内外环境。  

  马英九此次胜选,是其在内部施政遭遇重大挑战、竞选连任环境险恶的形势下取得的。

  实际上,在2008年之后的岛内朝野较量中,国民党在气势上处于下风,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经济因素,民众没有感受到生活变得更好。马英九带着760多万民众“马上好”的期待上台执政,尽管妥善应对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发展经济取得亮丽成绩,2010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0.88%,但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房价、物价高涨,贫富差距扩大,特别是青年人就业不易,民众不满与不耐情绪较为普遍。二是执政团队缺乏人和,内聚与向心力不足,部分政策难以揽取民心。三是改革理想与现实脱节,改革方法简单,引发有关各方反弹。四是无法摆脱民进党强行为其贴上的执政“无能”标签。五是在诸多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民党的支持者逐渐流失,执政基础不断受到侵蚀。在2008年后的5次民意代表补选中,国民党接连失利。特别是在2010年底“五市选举”中,国民党虽然保住台北、新北和台中三市市长席位,但总得票数却输给民进党40万。这些不仅使马难以走出执政困境,也成为其竞选连任的“绊马索”。

  在选情十分不利的情况下,马英九及其竞选团队扬长避短,开始强打“两岸牌”,寻求突围。2008年以来,岛内不论是蓝绿阵营或中间团体所做的民调都显示,马英九当局发展两岸关系均为各项施政满意度中最高、最亮丽的成绩。近4年来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为马英九最终连任创造了首要和必要条件。

  马英九之强则为蔡英文之弱。蔡英文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成为她此次竞选的最大死穴。

  相比台湾以往历次“大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显现的正面与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与突出。

  首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改善与发展,两会制度化协商持续进行,全面直接“三通”的实现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使两岸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和平红利日渐扩大。即使是绿色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大陆对台湾外销商品表现的大方态度,的确说服不少南台湾选民重新考虑是否应转向支持马英九”。事实表明,没有人可以对和平说“不”,没有人能够拒绝协商,也没有人愿意关上两岸交流合作、互利互惠的大门。

  其次是民进党首次被迫改变选战主轴。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也由于大多数台湾民众支持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民进党不得不改变在过去历次选举中均以负面炒作两岸议题为主轴的传统战法,被迫改打民生议题,试图以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为核心来主导选战;并且不得不包装“台独”主张,散布“民进党上台无害论”,以捞取选票。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九二共识”在选战中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此次马英九坚持以“九二共识”为竞选重要主轴,朝野各方围绕“九二共识”展开激烈攻防,政界、学界、企业界人士相继加入。岛内这次关于“九二共识”的大辩论,彰显了坚持“九二共识”的现实意义,彰显了两岸关系发展必须要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一辩论过程是深化对“九二共识”认识的过程,也是扩大“九二共识”在岛内民意基础的过程。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显示,岛内在大陆政策方向上进行了一轮整合,这对今后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台湾“大选”结果,进一步压缩了民进党的“台独”分裂操作空间,为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再度赢得难得机遇。实践证明,大陆方面近4年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应继续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与贯彻。与此同时,两岸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既有共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扩大互惠合作,推进协商谈判,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

  (周志怀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编辑:张婷婷】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