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地书》在台首发 明年台北美术馆办个展
中新网3月12日电 据台湾《旺报》报道,先前以创作《天书》蜚声国际的大陆艺术家徐冰,近年着手于新课题《地书》。暌违了11年后终于再度造访台湾,除了为正于诚品画廊举行的个展站台,他也透露此行将为明年于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的大型展出作准备。
据报道,刚结束不久的台北国际书展上,徐冰著作《地书》在台首发;诚品画廊同时呈现7年多来艺术家自世界各地搜集、整理大量符号标志的构思过程。
徐冰表示,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创作,因为现代表意文字体系仍会持续生成、变化,尽管数年前还不成气候,但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图示的运用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进步,各国从藩篱隔绝演变成“地球是平的”。他指着《地书》封面的小小人形图案说,“这就是现代白领阶级的符号化生活,每天规律地起床、上班、打卡、吃饭等步骤……全球化让人们生活标准化,这是当代生活有意思也没意思的部分。”
因为是一本不具任何传统文字、走到哪里都无须翻译的书籍,所以美、德、日等国都有意出版;除了4月预定在大陆上市,一份将于伦敦奥运期间发行的特别报纸,也打算连载徐冰《地书》系列,体现奥运国际化的精神。
徐冰强调:“识读《地书》的能力不在于读者的教育水平或文化背景,而取决于介入当代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其团队还研发了一套软件,用户只要输入中英文,即可透过程序转译出现相对应的图形;尽管数据库有限,无法将所有文字都翻译成符号,但至少表达出徐冰以现代“书同文”理想反思巴别塔神话的另类可能。
自2008年起受聘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一职,徐冰为大陆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风向带来转变。以往教授们偏重传统方式培育,多限制学生从事实验性装置艺术创作,一方面是不确定作品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对当代文化认知不足。
徐冰上任后,说明了连在位者的创作风格都能走革新路线,学子未尝不可?近年来大陆跨界、多媒材的艺术家数量更甚以往,师长们逐渐以开放、鼓励的心态面对。徐冰认为,如何以学院训练为根基,良好地结合当代文化手法与社会问题,值得细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