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郑成功祖地”石井中宪第:270岁老宅缘结两岸

2012年03月22日 11: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南安3月22日电 题:“郑成功祖地”石井中宪第 270岁老宅缘结两岸

  中新社记者 孙虹 曾福志

  “泉州府,南门外,四十三都第一厝。”位于“郑成功祖地”福建南安石井镇的闽南古大厝——中宪第,是郑成功后人于清雍正年间兴建。历经270多年风雨的中宪第已成为两岸文化和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目前,当地政府正积极为中宪第申报“国家级保护文物”和“国家重点涉台文物”。

  庭院深深“九十九间”

  矗立在大宅门口的石碑上载有: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往台湾经商致富的商人郑运锦始建,历祖孙三代完工。因其子郑汝成诰封中宪大夫,故称“中宪第”。

  “兴建宅邸的是郑成功的后人郑运锦。”石井郑氏宗亲会常务会长郑新新说,据郑氏族谱记载,郑运锦生于清康熙年间,早年潦倒,曾一度靠捡粪、打杂工度日。后来,因其勤奋刻苦,在厦门当佣人时得到老板提携,被派出海贸易。此后他组建船队,购置船只于闽台两地进行交易,并在台湾彰化县开设“勃兴行”商号、“勃兴港”,富甲一方。

  清雍正年间,郑运锦衣锦还乡,在石井斥巨资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宫殿式府第。

  郑新新介绍说,大宅历经十数年建成,为五进宫殿式建筑,附设书院、演武厅、梳妆楼及花园,共有一百一十二间,至今整体结构保存完好。“按照当时朝廷规定,除皇亲国戚外,官员和庶民建府第都不能超过一百间,因此大宅落成后,主人佯称九十九间。”

  海峡对岸“飞”来的府第

  远远望去,中宪第宫殿式的大屋顶颇为气派。四周大块白色花岗石为根基,上砌色调古雅的大红砖组成高墙厚壁。古宅内设有五重大门,主轴线为五座殿堂。整体建筑格局颇有侯门王府之风。

  “古宅内绝大部分木料都是用台湾运来的巨木加工而成,石料大都采自建筑安平桥的大陌岛花岗岩石,也有部分来自台湾。”郑新新介绍说,这些合围粗的圆柱、数丈长的大梁,以及门扇、风窗、嵌壁雕屏全部由台湾优质杉木和楠木制作而成。

  走进古宅大厅,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倚着红砖白石,或闲坐,或打牌,其乐融融。古宅内住户告诉记者,“古宅里最多时有四十几户郑氏子孙居住,现在真正居住的郑氏后人只有4户,且大部分是老人,其他的都已出租。”据介绍,郑运锦衍传的子孙现已遍及海峡两岸及海外各地,以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居多。

  文物抢修 昔日美景重现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之目前产权管理较为混乱,中宪第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我们从2011年开始集资重修,恢复古宅原貌。”郑新新指着刚修葺不久的曲桥护栏说,这些石头曾被拆去建造厕所和厨房,有的已经丢失,好不容易才找回来重新建造完成。此外,古宅内租户私自搭盖的建筑也已被清理。“不久以后,月亮泉、假山、梳妆楼等富有韵味的美景也会一一恢复。”

  当地文化专家指出,“中宪第”家族发展史和“中宪第”的建造过程,反映了闽台两地长期往来的密切关系,更见证了两岸血缘相亲。至今,郑运锦和“中宪第”的故事仍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