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感受台湾祭祖文化:音乐追思 环保殡葬
在保留和遵循传统祭扫仪式的同时,伴随着树葬、海葬、追思音乐会等多元环保的殡葬和祭奠方式的出现,台湾民众的祭拜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清明节前夕,“永恒生命——追思音乐会”在阳明山第一公墓举行,来此祭奠亲人的人们,纷纷驻足停留,在悠悠的乐声中,怀念着亲人的点点滴滴。
同样的音乐会也在富德公墓咏爱园举行。人群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家属搀扶下颤巍巍地来到现场。老人已身患重病,他希望能在最后的时光里,亲身到咏爱园走一走,为自己选择一处“落脚”的地方,并希望能有机会在音乐中感受即将逝去的生命的宝贵。
最后,老人为自己选择了环保的树葬方式,他的骨灰将被洒在咏爱园的一处树下,而他安眠处的小片绿地将由他的亲人照顾。
音乐会现场,老人在《送行者》音乐中,静静抹着眼泪。老人的子女说,若父亲往生了,希望还能藉由每年的追思音乐会,缅怀父亲过往种种。
台北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吴坤宏说,追思音乐会将在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举行,不仅是满足老人和亲属的愿望,也是一种符合现代环保要求的新祭奠方式。“用简约庄重的音乐会取代铺张奢华的祭拜及焚烧金纸等传统仪式,是时代的进步”。
多元环保的殡葬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台湾民众的接受和认可。位于富德公墓园区内的富德生命纪念公园里,就有专门的树葬园区,将往生者骨灰装入可分解的骨灰罐中,埋入树木根部,养分被完全分解后,转化为腐殖土壤,滋养大地。
如今在台湾流行的殡葬方式,除了树葬,还有草皮葬、花葬、海葬等。
这些环保的殡葬方式,也革新着人们的祭拜方式。没有墓地,故去亲人的骨灰安置在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前往祭拜。海葬者的后人也并非无所凭吊,在海葬结束后他们拿到一张小卡片,写有海葬骨灰抛撒的经纬度,清明时节便可出海追思。
台北市民方先生的父亲就在树葬园区安息。他说,现代殡葬方式,保留了骨灰,不保留坟头,把墓地变成了林地、草地、花海等,经济文明,环保卫生。
记者远远地看着,他在父亲骨灰埋葬的小树前跪拜许久,仿佛和父亲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每年到墓地祭拜的民众都有逾百万人次,不少台湾民众仍然习惯点香及焚烧金银纸祭拜祖先。
为了鼓励节能减碳,台北市殡葬处自3月17日起连续3个周末假日及清明节当天,为富德灵骨楼及阳明山灵骨塔提供专用纸袋让民众放置金银纸,再统一交由殡葬处代焚,以减少露天大量焚烧对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殡葬处也提醒民众以鲜花素果祭拜,严禁烧香。
“这些举措在尊重民众传统祭拜习惯的基础上,减少了空气污染、保护了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了民众健康。”吴坤宏说。
富德和阳明山两个墓园的灵骨楼(塔)2012年均停止贩售金银纸,2013年起将不再提供临时金银纸焚化场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民众逐步适应和理解政府此举的节能减碳和环保意义。”吴坤宏说。
“百姓越来越支持这种做法。”在阳明山墓区协助维持交通秩序的义警江武松说。有不少民众自发到墓园里当志工,帮忙清理环境、引导民众、宣导环保措施等。在阳明山墓园,记者遇到了16岁的高中学生高国展,他穿梭在墓地周边清理垃圾。
68岁的陈美美,正向扫墓的民众推介金银纸专用袋,并引导他们将袋子集中放在一处以便统一焚烧。她说,10年前儿子去世,她便开始在儿子骨灰安放的阳明山灵骨塔担任志愿者工作。
台湾大都会汽车客运公司调管课襄理张世峰在清明节前后,每天清晨5点就上阳明山开工。他服务的公司在清明节前后免费为到台北各个墓园扫墓的民众提供接驳车。
“扫墓对于台湾民众而言,是一年一度的重要大事。墓园多在郊区,如果市民开着私家车过来,交通堵塞会很严重。”张世峰很认可公司提供扫墓接驳车的做法,尽管这样让自己要多忙碌10来天。
清明祭扫已经不仅是仪式,更是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文化。伴随时代发展而注入的环保、多元祭扫概念,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与文化。(记者 任沁沁 张承志 邵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