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赴台立法机构变数大 将延续法理对抗民粹
为化解朝野对立,马英九于日前表达愿意亲赴“立法院”作“国情报告”的诚意。但是,岛内各方围绕“国情报告”如何进行产生巨大分歧,舆论忧心马的这一做法非但不能化解对立,甚至可能创下“宪政”恶例。此次争议过程表明,未来岛内蓝绿政争仍将延续法理对抗民粹的基调。
马英九展现诚意
为化解朝野对立,马英九同意有条件亲赴“立法院”进行“国情报告”,并希望借此机会促成朝野峰会。
一是坚持“不询答”的方式进行“国情报告”。4月20日,在“立法院”朝野一致支持下,“立法院会”通过将“邀请‘总统’‘国情报告’案”迳付二读。对此,“总统府”发言人范姜泰基表示,在“合乎‘宪法’的方式与精神”、“不混淆‘总统’与‘行政院长’权责分际”两大前提下,马愿意透过“国情报告”向民众说明当局施政理念,也希望在野党理性看待这个沟通平台。党政高层也称,若马亲赴“立法院”进行“国情报告”,依据“宪法”不能接受任何的询答安排。
二是希望通过朝野峰会探讨报告争议事项。马英九自胜选连任后便展现高姿态,多次邀请在野党进行朝野峰会以期建立朝野互信,但被民进党以党主席未定为由拒绝,亲民党、“台联党”也以各种理由搪塞。马英九希望借“国情报告”机会促成朝野峰会。
在野党趁机掣肘
对于马英九的诚意,在野党并不领情,反倒将马的“国情报告”视为“质询”马的绝佳机会。
一是要求马英九现场答询。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称,“立法院”是唯一的“中央”民意机关及“修宪”机构,要求“总统”综合回答“立委”问题,于法有据,如果马只想发表报告却不询答,是彻底藐视“国会”,“写写脸书、在电视上念稿就好,不必来了”。台联党“立院党团总召”许忠信也表示,不接受“总统府”提出的条件,若不接受任何询答,将杯葛议事,阻挡马英九上台作秀。亲民党“立院党团总召”李桐豪表示,“国情报告”是“立院”承袭“国民大会”的往例,希望马能有善意回应,至少综合补充报告,民众将会看待马对这件事的态度。
二是批评马当局“假协商、真逃避”。由于国民党要求朝野协商,协商期长达1个月,可以让马英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国情报告”,届时因油电涨价带来的民怨可能已有所消退,民进党对此大为不满,指责国民党“假协商、真逃避”。柯建铭称,马英九很显然不想来做报告,民进党的诉求非常清楚,拒绝马英九假协商真逃避,马英九若追求历史定位,应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国民党捍卫立场
对于在野党的有意刁难,国民党坚决捍卫立场,并采取措施反制。
一是反驳在野党要求。国民党发言人殷玮表示,民进党坚持“国情报告”即问即答,已经超越“宪法增修条文”的规定,混淆了“总统”和“阁揆”的角色。不论是总统制的美国,或是双首长制的法国,当总统到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或演说,都不会有国会议员提出质询。殷玮还强调,民进党既然这么希望“质询”马,大可不必对朝野峰会有所推拖。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林鸿池称,重点是“总统”到“立法院”,必须保持身为“元首”的尊严。国民党“立委”吴育升则反讽民进党提议要求马英九“国情报告”是“假提案、真斗争”。
二是利用协商程序加以反制。由于在野党缺乏诚意,以及马当局当前面临施政改革带来的民怨压力,国民党“立院党团”在该案二读后,提出进入朝野协商的程序。由于朝野协商期1个月,“国情报告”有望在马英九就职后登场,届时,马英九可根据执政环境掌握如何进行“国情报告”的主动权。
舆论反应
岛内舆论担忧,由于蓝绿虽然各有政治盘算,“国情报告”充满变数,并且可能制造“宪政”恶例。
一是认为马英九“国情报告”充满变数。有舆论举诸多国民党资深“立委”曾在任内领教绿营翻脸不认账的情况认为,只要在野党无意遵守承诺,即使朝野党团最终达成协议,甚至“立法院长”王金平作证下朝野党团大小党鞭签字,在野党仍会推翻承诺,全面加码杯葛。还有舆论称,既然绿营视“国情报告”为“修理”马的机会,蓝营可能以朝野协商缺乏诚信为由拒绝入场。
二是认为可能制造“宪政”恶例。舆论认为,一旦马赴“立法院”进行“国情报告”提案通过,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宪政惯例”,从而造成制度与政治上的双重冲击。一方面,制度上受冲击,由于“立法院”只有听取“总统”报告的权力,实质上缺乏监督“总统”的权力,让“总统”代替“行政院”到“立法院”进行走过场式的“国情报告”,实际上让“立法院”与“行政院”的权力同时减损。另一方面,政治上受影响,从得票数看,“总统”的民意基础大于“立委”的民意基础,若开启“总统”接受“立委”质询的先例,将制造“违宪”恶例。
几点观察
此次“国情报告”程序争议表明,马当局在议题主导方面仍显被动,民进党还停留在功利性至上的发展阶段,未来岛内蓝绿之争的基调仍将是民粹与法理之争。
一是马当局政策辩护能力加强,但议题主导能力有待提升。马英九胜选后,已无连任压力,在实施改革与捍卫政策立场方面,态度较之前明快许多,在回应在野党挑衅时,“府”、党、“院”也能够迅速协调步伐并做出回应。但在议题主导方面,仍然缺乏主动性,此次“国情报告”程序争议表现尤为明显。马在邀请在野党未获正面回应后,随即面临在野党共同提案要求马赴“立法院”作“国情报告”,此时马当局未能及时抓住议题主导权,并没有主动对外宣示对“国情报告”程序的看法,并强调其“宪政”依托,任由“立法院”激烈讨论,甚至出现党内意见分歧,直至舆论效应发酵时才表明态度、协调口径,在把握议题上有慢半拍之嫌。
二是民进党功利性政党特点暴露无遗,但无法撼动国民党主导地位。民进党在争议中的表现则是罔顾“宪政”价值,只有政党算计,似乎忘却以往陈水扁时期高分贝援引“宪法”规定,声称“绝不可能接受质询”的说法,改口马不接受质询是藐视“国会”,无异于自打嘴巴。另一方面,尽管民进党擅于操弄议题,但受限于基本盘较小、席次实力不足,无法在“立法院”程序表决中改变局势,其影响止于毁誉马当局形象。
三是民粹与法理之争将成蓝绿对抗基调。自党外运动时期以来,民进党就通过操弄省籍矛盾、分裂族群,将国民党政权批成“外来政权”,把自身渲染为民众利益代言人来进行廉价的政治动员。以至于政党轮替后,仍以在野的方式固守“台独”神主牌,一度将台湾推向危险边缘。即使在2008年黯然下台后,民进党仍不思悔改,利用岛内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继续在部分相对落后的中南部地区通过地下电台等方式大肆宣扬民粹思想,用作其政治斗争的挡箭牌。国民党方面,虽然饱尝民进党民粹操弄之苦,但重新执政后受限于岛内公民社会尚不成熟等因素,未能在舆论导向上及时予以拨乱反正,在政治斗争中以及自身的政治合法性论述上只能退守到“宪法”与法理层面。因此,在岛内政争中,可以发现许多次民进党主动发起的无理取闹,虽以失败告终,却博得一时舆论跟风;国民党谨慎平衡、着力长远的政策,被骂得满头包之后,在“立法院”漫长的程序争议之后也能缓缓出台。可以预见的是,在两岸和平发展大格局下,近两年内岛内又没有大型选举的背景下,马当局只要在议题把握上更加积极,在法理与民粹的争执中将能够占据主动。(陈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