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上演现实版《心术》 医患纠纷话题受关注
近来在台湾,有关医生的话题接二连三,成为岛内社会讨论的一大热点。从外科医生的流失,到儿科、妇产科医生的稀缺,种种现象透露了医患纠纷、医生压力、医疗资源分配等深层课题,与大陆热播电视剧《心术》所关注的问题有很大交集。
近日,台北台大医院外科总住院医师洪浩云宣布放弃外科医生改当医学美容诊所的医师,并在网络上连发10篇文章,直言自己选择“救丑不救命”的心路历程。台大医院被认为是台湾最优质的大医院,洪浩云在台大医院外科接受过完整的专业训练,因此这个典型案例震动了台湾社会。
台湾医界认为,洪浩云的个案是台湾医患纠纷增多、医生工作强度大、医保制度不完善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如果台湾的医疗环境不能改变,恐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网文中,洪浩云坦陈了台湾外科医生的种种压力,主要包括医疗纠纷多、收入偏低,工作负荷大等。他因此感到“心灰意冷”,只能选择放弃外科医生的理想。
洪浩云说,外科医师的工作时间和报酬不成正比,他担任住院医师期间,平均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而未来他工作的美容诊所一周只要工作45小时,月薪却是过去的3倍。
不过,最让洪浩云感到无力承受的,是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困扰不已的医疗纠纷。他说,当初选择外科是为了救人,这种使命感支持他“站在手术台上11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尿地手术”。外科医师拥有救人性命的能力,相比这种成就感,“医美诊所那点薪水算什么”。但现实中,医患矛盾和越来越多医疗纠纷带来的高风险让他最终决定退出。
“我真的累了!为了太太和2岁的儿子,我决定选择另外一条路。”洪浩云说。
与大陆的相关情况类似,台湾医院暴力事件近年来备受关切。为此,台湾卫生管理部门出台规定,要求各县市卫生局督导医院,落实出入人员管制、警民联机、配置24小时保安等措施,并设立急诊室独立出入口,将诊疗区与候诊区做明显区隔。
据统计,台卫生管理部门接受司法或检察机关委托鉴定的医疗纠纷案件2005年为374件,到2011年增至588件,呈现明显逐年攀升趋势。其中,外科系统(包括内、外、妇产、儿科)案件合计超过八成五,被以刑事案起诉的也占到八成。
今年4月初,一起车祸病患医疗纠纷在台中宣判,医院与3名医师被判连带赔偿3000多万元,引发医界强烈反响。台湾医师公会联合会副秘书长张孟源说:“对医生的判决比对肇事者的判决还要重,让医生以后还怎么敢救人?”
台湾医师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何博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洪浩云事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还要承担刑事案件的风险,这让很多医生选择“不如归去”。
据了解,目前台湾内、外、妇产、儿科人手全面告急,加上易发医疗事故的麻醉科、急诊科,台湾医改会研发组长朱光显称之为“六大皆空”,担忧台湾医疗体系将面临严重失衡。
最新统计显示,台湾每一位儿科医师要照顾1861名儿童,在台北一位儿科医生要照顾1000名儿童,而几大城市以外的县市更严重,在嘉义,一位儿科医生得照顾4000名儿童。
台东马偕新生儿科主治医师林佳莹介绍说,台东的情况就相当突出,当地儿童需要紧急开刀时,大都要选择车行3小时送往高雄治疗。
此外,妇产科“医师荒”的问题也很突出。据统计,近10年来,台湾妇产科医生数量增长仅16%,远低于内、外、儿科,而妇产科医师的平均年纪还高达54岁。
身为妇产科医师的何博基告诉记者,台大医院的妇产科招生已经越来越难,经常“一招”无人,“二招”才勉强有两三个。为了避免医疗风险,许多医生不愿意接生而转作门诊。
他建议,除了要重视相关科别医生“过劳”的情况外,应着力使医疗纠纷处理更加合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医疗环境,让更多的年轻医师不至于因为感到“太累了”而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