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资入岛3年遭遇市场“窄门”:挤进半个身子
台南市有家“窄门”咖啡店,要想进入必须经过窄窄的通道——先侧身走几步,然后才能正过身子直行。不过,通道空间始终有限,不够宽敞。陆资入岛已经3年,就像走在“窄门”咖啡店的通道中。
大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台北分行预计最快本月底开业,将成为首批在台经营业务的陆资银行。然而既定“游戏规则”显示,两家银行面对的依旧是“窄门”。
“挤进半个身子”
比起其他非台资银行,中行和交行面对多项“更加严格”的规定。比如,自然人存款业务,只限300万元新台币以上定存,分行也只能设一家。岛内媒体指出,这是保护台资银行和考虑两岸特殊关系的结果。
类似的管制思维一直主导着针对陆资的管理,直接抑制了陆资投资意愿。依据台湾“投审会”数据,2009年开放陆资入岛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累计核准陆资投资案件246件,投(增)资金额约2.8亿美元。投资范围集中于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与“登陆”台企的数目和规模相比,入岛陆资显然不成比例。
大陆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对台方限制中资股权很有意见。他指出,台湾的地产项目禁止陆资资本超过29%的公司进入,导致九成以上有意入岛的陆商望而却步。台湾不允许大陆地产商购买土地,也为陆商投资地产设置了很大障碍。
“一个市场总是让别人挤进半个身子,是没有人愿意来的。”冯仑说。他建议,台湾可以设立特区之类的地方,提高29%上限,既方便管理,也可以让陆商有发展空间。
京泰公司是目前岛内最大的陆资企业。公司董事长雷振刚对本报记者表示:“允许陆资投资的许多项目,连台湾人自己都很难赚到钱,陆资也要考虑效益……”他表示,希望台当局对待陆资像对待外资那样,采用“负面表列”,开放更多项目,让陆资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不是没有钱赚”
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是“窄门”思维挥之不去的深层障碍。过去一些年,经过政治操作,陆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污名化。有极端意见质疑“台湾经济不好,陆资来这里有钱赚吗?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来?”背后的潜台词不言而喻。
雷振刚明确表示,陆资在台湾绝不是没钱赚。他告诉记者,在台开展业务一年有余,京泰成功促成台湾耐斯集团在北京投资建厂,将台湾家喻户晓的“爱之味”健康饮品引入北京。此外,京泰、燕京啤酒集团和耐斯爱之味公司共同在台湾设立企业,将燕京啤酒正式推向台湾市场。
他还表示,京泰和台湾金仁宝集团合作成立了股权私募基金,京泰近期也准备投资台湾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处于评估阶段。雷振刚强调,台湾市场不是没有商机,关键是找到机会和获得更多项目准入。
冯仑访问台湾大约40次,是大陆房地产开发商中首位在台推出房地产项目的商人。他指出,大陆地产资本拥有向海外投资的冲动,对台湾市场也产生了兴趣。他说,大家对台湾的观光饭店和公寓项目,以及金门地区的物业都很有兴趣。
冯仑自己投资的楼盘项目在淡水。截至今年5月,楼盘已卖掉了三成。冯仑曾向岛内媒体表示,对这个项目很有信心。
“让经济回归经济”
与台当局的管制相比,岛内业者态度实用,思路也转得更快。他们希望借由陆资注入扩大就业,提振不景气的行业。
前不久,在探讨“两岸特色金融”研讨会上,不少岛内金融专家呼吁,让经济问题回归“经济”,直面考虑台湾面临的严峻现实。
台北金融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周吴添直言,对业者来说,活着就是对的,死了就是错的。“台湾的金融业已经供过于求,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要加入进来,我们有没有应变?能不能把陆资当作促进竞争的机会呢?”
台湾政治大学保险学学者彭金隆指出,岛内保险业已经从“镀金行业”变成“掉漆行业”,应该开放陆资参股,引导陆资协助解决岛内问题保险企业。
前段时间,高雄千家社团举办活动时也明确宣示:“不应排斥陆资,反而更应该利用我们的优势和经验去利用陆资。”
台湾经济研究院中国产经研究中心主任庄朝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去除专门针对陆资的限制,需要意识形态层面的改变。
近日,第八次“陈江会”即将登场,两岸将签署投资保障协议。其中,相互开放市场的条款值得关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台当局敞开“窄门”的意愿。
记者 王 昭 吴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