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五大原因导致民进党政策论述“贫乏化”
华广网2日刊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严安林的评论文章,分析民进党政策论述“贫乏化”的原因。
全文摘编如下:
自1986年9月成立以来,民进党在台湾经济与政治发展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观点,有些主张甚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由此使民进党扩大了社会基础,获得了中产阶级与中间选民的支持,进而在2000年借国民党的分裂而取得“执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取得“执政”直至失去政权以来,民进党的政策论述能力逐渐匮乏,呈现“贫乏化”的倾向,从而表现在立法机构中的作为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除了反对马英九当局提出的政策主张外,民进党几乎没有提出过比较像样或者成熟的主张与观点,即使是蔡英文当时为了选举需要而动员多方力量、花了相当多时间搞出来的“十年政纲”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并不符合台湾社会发展尤其是外在环境的演变趋势。究其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权力的诱惑让民进党只在乎选票,无心政策论述
通过选举民进党逐渐掌握地方政权甚至在2000年掌握台湾地区政权后,权力的诱惑让民进党沉迷于金钱与权力,无心进行符合社会期待的政策论述。原先就是竞选人才充分而政策人才匮乏的民进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恋于权力或者是走向选举场合,通过选举而掌握更多的权力。即使是基于选举需要而开展的政策论述,也多是流于形式而缺失实质内涵,更难以与民众需求及社会脉动相关联。
二、“台独”“神主牌”束缚民进党的政策论述思维
由于“台独”成为民进党内部的“神主牌”,加上不少政治人物基于个人政治利益的需求,“台独”主张成为民进党内部无人敢去撼动的目标,也由此使民进党人士的政策论述思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基于大陆的崛起,基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台独”的前景越来越小,既然如此,在两岸政策的论述上,如何提出既要适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趋势又能够兼顾“台独”目标的两岸开放政策,这个矛盾民进党无法解决;而在两岸关系发展对台湾内部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台湾内部任何问题的解决与政策的提出,无法不面对大陆,民进党当然也就提不出既能够开放两岸交流与合作又能够坚持“台独”的政策主张,即要坚持“台独”目标,只有不开放两岸政策,自我于两岸大势。“台独”“神主牌”成为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进行论述的重要障碍。
三、狭隘的“本土化”思维让民进党缺乏国际大视野
在本土化潮流下,似乎越本土,就越是“爱台湾”,“自由时报”就一直鼓吹“爱台湾”的政治人物与其多到外国走走,不如多到地方乡下走走,甚至以此作为是否“爱台湾”的判断标准。因为要选举,因为忙于争取选票,民进党政治人物的眼光自然只盯着基层,而对于国际形势、国际经济趋势的了解和把握就十分有限,具有国际观的人物在民进党内寥寥无几。经常有人批评苏贞昌的国际视野不够,两岸关系视野不足。其实,类似苏贞昌的情况,在民进党内又何止他一人,应该是“苏贞昌们”,是一大群“苏贞昌们”!
四、道德异化使民进党人士的内在修养不足
日前,香港《中国评论》月刊第4期社论提出了民进党“道德异化”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民进党要害。而民进党道德异化后的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使民进党人士自身的内在修养不足,当然也就难以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政策主张与论述。
五、民进党在野立场与支持基础的“乡村化”
由于过去长期的在野党身份,造就了民进党扮演反对党是如鱼得水,而作为反对党,民进党就自始至终停留在“只要反对就够”的原始立场上。这样的思维,会让民进党有“进步”吗?!再加上民进党目前的主要社会支持基础是在中南部的乡村地区,更加造就极端化的民进党“乡村化”思维。政策论述的“贫乏化”也就不足为奇了。(严安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