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海西"对台交流下一步如何走
【台湾《工商时报》7月1日社论】题:海峡论坛后“海西”对台的下一步
第四届“海峡论坛”日前在福建热闹举行,并顺利结束。这场盛会,已使“海西”对台的民间基层交流合作,出现新的高潮。前往参加的台湾人士,总数超过1万人,分别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领域,大部分是基层商民,包括餐饮小吃经营者、中小企业的老板和职工、文化及体育工作者、宗教与民间信仰团体人士、农渔业人士、村里长和乡镇代表等,另外还有经济专家和科技专才。如此的阵容,堪称为台湾基层社会“360行”的全景缩影。甚至可以说,海西方面借由海峡论坛,搬去了一个台湾的“小社会”。两岸社会基层的交流,实际上也借此“全方位”地展开了。
然而,推动此项活动的相关主事者也有必要注意到,海西对台的社会基层交流,如果只是依凭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大会,并不一定能真正落实生根。根据海西对台交流合作的政策规划,海西正在致力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也就是本次海峡论坛上高度强调的“共同家园”概念。这个在全大陆独树一帜的目标,如要充分落实,势必不能过度倚赖海峡论坛大会的形式。因为,这种盛会和相关的交流合作模式,其他地区也做得出来。
其实,海西对台的下一步,可以努力从“社会基础面”来寻求“和台湾社会稳定对接”的新办法。这是其他地区难以办到的事情。而说到社会基础的各种组成要素,最能“动见观瞻”者,当为“社会运作的游戏规则”。换言之,未来海西社会的运作,如能包容一些台湾惯见的规则,甚至形成一种“两岸交融”的新运作模式,则海西对台湾社会的吸引力必定大增,而有利于两边社会的对接。
关于上述“社会游戏规则的交融”,眼下有一个事关“用字统一”的具体动态,可作为开端。这就是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刚宣布,允许当地台资企业使用繁体字来作户外广告。表面上看起来,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实际上却牵涉双方社会游戏规则的相互包容。
因为在此一开放举措下,未来平潭岛的户外广告用字,不但会有繁体字或简体字,甚至会出现一种“繁简交杂并用”的版本,分不清是台湾模式或大陆模式。后者即为“两岸交融,不分彼此”的创新形式。我们仍期盼,这样的新做法应该推广到整个海西地区,而不要只在平潭岛一隅实行。除此之外,海西其他的对台交流合作事项,也应该尽量包容或采用台湾的“游戏规则”。譬如,对台湾居民申请来此开店、办个体户者,应该尽量引用台湾的小商号登记办法,即用“负面表列”方式,只要申请者的经营类别非属法律禁止范围,即应让其“登记完成立即生效”,而不要再用大陆惯见的“逐案审查”。还有,银行融资、税务管理、法律裁判等方面,也应尽量引用台湾相关规范中的优质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