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锡堂:持续下滑的台湾经济如何振兴?
台湾出口连续4个月负成长,景气指标连续7个月亮出蓝灯。《海峡导报》今日刊载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潘锡堂的评论文章指出,台湾经济面临的挑战的确十分严峻,不仅台当局要有效扮演抢救经济火车头的角色,企业更应做好“固本培元”的工作,如此方能标、本兼治,强化台湾经济成长动能。
全文摘编如下:
台湾出口连续4个月负成长,景气指标连续7个月亮出蓝灯,台湾“中央研究院”日前大幅下修今年经济成长率至1.94%,马英九紧急指示行政部门提出振兴方案。展望未来,台湾经济面临的挑战的确十分严峻,不仅台当局要有效扮演抢救经济火车头的角色,企业更应做好“固本培元”的工作,如此方能标、本兼治,强化台湾经济成长动能。
此次“中研院”之所以大砍台湾今年GDP预测值,由去年的3.81%调降为1.94%,主因有二:一是原先去年底预估台湾经济今年第一季应可望触底,然后逐步回升,但实际上第二季经济依然低迷。例如:台湾经济对出口甚为依赖,但今年对外出口成长连跌4个月,累计上半年出口衰退达4.7%,远不如预期目标。二是未来影响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主因包括欧债危机未平,再者大陆经济成长的力道减弱、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使得全球前景黯淡。
此波景气下滑主要来自欧债危机持续恶化,今年欧元区经济预估将衰退0.3%。除了欧洲,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今年可望成长2%,但近来各项指标都不佳。往昔欧美走衰时,金砖国家成为重要支撑,不过,今年以来,中、印、巴等国经济也露出疲态。大陆及美、欧是台湾3大出口市场,这些地区经济衰退,自然会影响台湾的出口。今年以来,台湾出口与外销接单连续4个月负成长,展望下半年,如果接单持续下滑,出口成绩很难乐观。
针对当前危机,台当局“行政院”召集财经首长研商新的振兴方案,提出“拼出口”、“促投资”与“旺消费”等口号。先就“拼出口”而言,台湾出口情势日趋严峻,体现出3个“必须根本改变”的经济发展核心运作模式。第一个“必须改变”的是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成长模式,出口仍然重要,但不能是“唯一”重要,台湾必须发展出内需与出口并重的双引擎;第二个“必须改变”的是台湾不能再长期依赖代工模式,在大陆从事电子业的台商多以代工为主,景气下滑,代工厂微薄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形成双重打击,因此必须往供应链上方包括技术创新、树立品牌等寻求突破;第三个“必须改变”的是过度依赖制造产品及以美、欧作为最终市场的出口模式,转而开发新的出口市场,同时也要努力拓展服务业出口。
尤有进者,要改变经济成长模式,关键在于当局领导人必须彻底扬弃“出口最重要”的迷思,切勿只存快餐心态,以新台币贬值等权宜手段来提振出口,反而应释出更多公共资源来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及生活环境,并结合产业发展,创造全面均衡的经济成长模式。
再者,台商在全球供应链上一直侧重于“制造”,并和欧、美品牌大厂形成共生关系。美国近年推动“鲑鱼返乡”,积极重振制造业版图,可供借镜。马当局也正积极推动台商返台投资,并规划“自由经济示范区”,吸引台商回流,但唯有以创新重新定位“台湾制造”在全球供应链的价值,才能建立崭新的成功出口模式。
另就“促投资”而言,依台湾“主计总处”预估,今年当局投资将衰退11.38%,民间投资几乎是零成长。在民间投资低迷不振之际,唯有靠当局扩大投资,而“行政院”此时却大幅缩减当局投资,可谓政策前后矛盾。“中研院”建议当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但在台当局银弹不足、财政拮据之下,要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反而可善用非常充沛的民间游资。“财政部”日前提出 “当局与民间合作公共建设”机制,引进民间资金进行公共建设如社会住宅等,不失为深具创意的做法。
最后,马当局的当务之急,除了要拿出真枪实弹的振兴方案外,也应迅速澄清社会氛围,勿使整个社会长久陷于“美牛案”、“证所税案”、“林益世案”等负面事件中,才能激励出“提振人心”、“经济中兴”的气象。(潘锡堂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