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不知"给力"怎么办?查《两岸常用词典》
“你觉得我这个人‘龟毛’吗?”月夜漫步台湾的碧潭,台北的媒体同行诚恳发问。“龟毛”?看着长发飘飘的她,我一头雾水,不知道“龟毛”是什么“毛”。她笑了:“你写文章总说两岸同文同种,‘龟毛’却难倒你了。”我当下求教,却也没彻底明白,只是牢牢记住了这两个字。
现在好了,买一本《两岸常用词典》,或者上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打入“龟毛”二字,跳出来的解释是:形容过分拘谨,做事畏缩,不干脆利落。[例]她虽工作~,但待人和善。
马英九为词典站台
《两岸常用词典》台湾版8月13日在台北出版发行,马英九到场为词典站台助威,他替出版者阐释了这本词典的重要作用:4年来大陆来台游客总数超过400万,而台湾赴大陆观光人数一年也有500万,两岸人员交往之频繁为中华民族历史上首见。在此情形下,需要这样一本辞书帮助两岸民众增进了解。
马英九还以自己为例说,他不知道大陆常说的“给力”是什么意思,完全看不懂,后来才知道是“in power”的意思,“就是使我有力量”;而“雷人”则是指像云层放电那样打到人。
马英九身为领导人亲自出席一本词典的发行式,一是要表达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视;二是他本人一直对汉字情有独钟,能写一笔不俗的毛笔字,在台北市长任内创办“台北汉字文化节”,至今每逢元旦,台北呈现万人写春联的盛况;三是台湾媒体称他为《两岸常用词典》的“催生人”,2008年马英九上任伊始就提出两岸合编词典的构想,意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化解两岸文字与语意的差异。此构想于2009年两岸达成共识后,两岸数百位学者工作了700多个日夜联手完成编撰工作。
土豆不是马铃薯
两岸同用方块字,“国语”和“普通话”的差别远小于南京话和上海话的差别,至于各地的方言也是两岸共用。一位高雄的大学生到泉州参加夏令营,惊呼“为什么你们都会说‘台语’?”“台语”,本来就是闽南方言,随祖辈闯过海峡到了台湾的。
但语言是动态的,随地理、习俗、经济水平而发展,如果从1895年算起,到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两岸隔绝近百年,语言各自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不能以高低相论,更不可一笑带过,因为中国人都明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道理。
比如早期两岸数学专家进行学术讨论,一谈到行列式就别扭,简单的问题大专家们谈不下去。因为“行”与“列”在两岸正好是相反的,大陆是“行”平“列”直,而在台湾,你叫一声“第一行的跟我走”,肯定是“第一列”的全跑过来。
更有代表性的是土豆的故事,初次到大陆的台湾人听到“炒土豆丝”都会惊奇,因为在台湾花生叫土豆,土豆叫马铃薯,也就是土豆不是马铃薯。
宋楚瑜没有说错话
因为词意不同而产生误解不仅在两岸交流的初期,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在清华大学演讲一开篇就说:“听到顾校长刚刚的一番赞美之词,套一句北京人所说的话:听到以后,忒窝心了”。友好热情的氛围里,听者为之一愣。当日各媒体发出的新闻稿,不约而同把“忒窝心了”改成“忒高兴了”,都以为宋主席口误说错了话,改动一下帮他圆场。其实,现在翻开《两岸常用词典》就会发现,口才便给的宋主席在这种场合不会出错,窝心:1、陆〈口〉 形容受了委屈或遇上不如意的事却无法发泄或表白而心里烦闷。[例]无端被骂,实在~。 2、台〈口〉内心感觉温暖、欣慰、舒畅。[例]你的赞美让我觉得好~。
同音同字,意思不同甚至相反,这样的词句都收入词典当中——
感冒:大陆〈口〉 感兴趣;台湾〈口〉 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感到不合意、憎恶。[例]我对虐待动物的人很~。
脱产:大陆 脱离直接生产岗位,专门从事行政工作或学习;台湾 把财产转移出脱。[例]法院需预防债务人~。
公车:大陆 公家的车;台湾 指公共汽车。
工读生:大陆 工读学校的学生;台湾 利用课余时间赚取学费或生活费的学生。[例]他在一家出版社当~。
词典还解释了同物异名的词语。例如:一次性筷子(大陆)——免洗筷(台湾)(以下体例相同),死机——当机,猕猴桃——奇异果,酸奶——优格,软件——转体,摩托车——机车(口语中也指令人讨厌),橙子——柳丁,班主任——班导师,博客——部落格,知识产权——智慧产权……
还包括只有一方特有的词语,比如大陆的离休、绿色食品、个体户……台湾的博爱座、拜票、安公子(指毒品和吸毒)……
总之,一册在手,困惑全消。就算没有沟通的困惑,翻翻那些熟词新解,也会令人莞尔,比如“地道”变“道地”,“文艺”变“艺文”,“熊猫”变“猫熊”,绕口令似的;至于大陆的“领导”在台湾变成“长官”,有没有掉进时光隧道的感觉?本报记者 陈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