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型”假动作 民进党“试水大陆”踩刹车
“登陆”,今非昔比
民进党内有一股“大陆热”气息,这样的观点又有了新例证:刚在成都结束的第三届两岸县市“双百论坛”,6名民进党籍民意代表与会。
近一个月来,民进党籍人士密集“登陆”:8月4日,海基会前董事长洪奇昌率团参加中国社科院台研所邀访行程;12日,“立委”萧美琴在上海参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14日,“立委”林佳龙赴上海参加“亚太区域发展暨城市治理论坛”……
这已经有些不像过去一碰两岸互动就坐立不安的民进党了,不仅如此,变化似乎还在于民进党中央态度的松动。“双百论坛”上花莲县民进党籍议员施金树受访时,拿出手机展示短信,说明民进党中央在“不缺省前提”的情况下,也鼓励党公职人员与大陆各阶层深入交往。“要到大陆必须先跟中央党部报备,但只要用电话报备即可。”
对比之下,几年前因“登陆”出席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而被开除党籍的民进党大佬许荣淑、范振宗,会不会发出今非昔比的感叹?问题的核心是,民进党的转型是不是真的可以期待了呢?
期待,让人落空
可不可以期待,党主席苏贞昌的态度很重要。
很遗憾,面对党内这一股“大陆热”,苏贞昌8月16日正式出面降温,表示正着手研拟党公职人员前往大陆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苏贞昌在岛内也调整了步伐,系列举措均被视为意在降温“大陆热”:党籍“立委”吴秉睿提议把大陆学生纳入台湾健保(医保),苏贞昌8月13日出手喊卡,称“不宜个人躁进”;他主导、原定于八九月间成立的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延后,苏贞昌15日也明确指出,此事不急。
站在民进党的一贯立场上,苏贞昌的态度似乎也没有太多意外。不过,若对于期待进入苏贞昌时代的民进党能够务实、理性调整两岸政策的两岸民众来讲,不免有些失落。
一方面,自岛内“五都选举”后,“大陆热”成了民进党的“显学”。“大选”败选后,民进党内要求检讨两岸政策的声音不断,舆论、民调、现实,凡此种种,都给了民进党一个强烈的信号——“想参选2016,必须面对大陆了”。因此,作为党主席的苏贞昌不得不在两岸政策上有所建树。另一方面,苏贞昌在党内素有理性、柔软的形象。他曾在“行政院长”任内开放晶圆和低阶封测登陆,且在陈水扁批判刚起步的国共论坛是“包藏祸心的遮羞布”时强调,只要对台湾有利,不必因人废言。在接掌党主席后,苏贞昌第一时间表示,要恢复设立中国事务部、不排除登陆访问,给了民众联想和期待。
然而,降温“大陆热”的举措和现实,再次让民众的期待落空。萧美琴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民进党现在开始面对、了解大陆,并不等于去“拥抱”。
转型,何去何从
没有“拥抱”心态,民进党的转型是踌躇且试探着。
有“电火球”之称的苏贞昌频抛“风向球”。低调赴上海的萧美琴与苏贞昌关系密切,建议把大陆学生纳入台湾健保的吴秉睿是苏系子弟兵,岛内舆论认为,这两个举动都应被视为苏贞昌抛出的“风向球”。虽然有不同的声音,但即便是绿营内部也有共识——民进党的转型不容回避,在未来的选举中,没有清楚明确的“大陆政策与论述”,就吸引不到“中间选民”,民进党就会是“永远的在野党”。
作为党主席,苏贞昌自然也明白应对2016“大选”,必须调整两岸政策,于是,他才会频抛“风向球”,旨在测试民进党与大陆交往的水温。然而,听其言,观其行,结论自然得出:目前,无论是苏贞昌还是民进党,都不可能在两岸议题上有实质性突破。民进党的真转型不可期,有的只是为了捞取选票的假动作。
就苏贞昌而言,现实的算计是:倘若在其第一个主席任期内就在两岸政策上有较大尝试,却在2014年党主席选举中输给蔡英文,岂不是让蔡英文坐享成果?因此,先打赢被称为“期中考试”的“七合一”选举,确保2014年能顺利连任党主席,他才有可能在两岸政策上有较大的尝试。“轻两岸、重选举”是苏贞昌目前的战略思路,故而,当陆生健保招致党内“基本教义派”的情绪性反弹,苏贞昌出面撇清干系,立刻缩手。
就民进党而言,“台独”党纲才是其最大的罩门。大陆方面一再重申,民进党坚持“台独”立场是阻碍其与大陆交往的症结所在。由此看来,民进党如果摆脱不了“台独”的紧箍咒,再多踌躇试探也枉然。本报记者 李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