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保钓”们:要把保钓的火种延续下去(2)
从历史分析:
美日勾结窃占钓鱼岛
重视历史,也是老保钓们秉持的精神价值。
“每次遇到日本右翼人士,我都要与他们辩论,为什么说钓鱼岛是我们的。”老保钓刘源俊,深入地研究过钓鱼岛的历史,所以每次在与日本人辩论时,都能引经据典,把他们辩得哑口无言。
“首先,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就是从历史找到证据;其次,保钓人士把钓鱼岛问题联系到近代史,从历史的视野定位保钓运动的意义,而历史的定位与意义反过来又有助于运动的持久与深化;再次,重视历史的态度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大陆的重新认识,有助于对台湾的深入了解。这些认识与了解,是保钓运动能够延伸到关怀大陆与台湾的基础。”林孝信认为,保钓运动将迫使台湾社会正视与大陆的关系。
而1971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游行受挫的那一幕,他们仍历历在目。
“游行第一站是美国国务院,他们的回应不仅明显地偏袒日本,而且态度相当傲慢。”面对几千人的游行队伍以及保钓人士用心收集的各种证据,美国国务院的回复只是重复事前已经表明的立场:“美国过去只是暂时管理钓鱼岛列屿,将把它连同琉球群岛交还给日本。”完全不理会保钓人士在抗议信中陈述的反对理由。游行队伍的一些学生听到这样的回应,忍不住哭了。因为此前,他们被灌输的信念是“美国最重证据,并且一向在国际上是公正、主持正义的国家”。这下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虽然美国的回应令游行学生深受刺激,但他们对台湾当局还有期待。然而接下来,当他们游行到当时的“中华民国大使馆”时,却同样希望落空。于是,在美国国务院受到的挫折就转化为对台湾当局的彻底失望,保钓学生蓦然发现,“钓鱼岛事件的根源,不只是外侮,还有内贼”。
从精神层面分析:
理想主义阻止台湾社会向下沉沦
“十几年音讯全无,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他从美国回来,却带回来十几个箱子,里面全是一箱一箱的保钓书籍,还有他自己办的《科学月刊》。”因为当年保钓被台当局政治迫害,沦落美国的林孝信,甫一回到台湾,仍不改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本色。对于林孝信的亲人们来说,他做的这些事可能有些“走火入魔”,让人费解,但对于林孝信自己,却是充实而快乐的。
“从老保钓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光芒。”中华保钓协会教育宣传部主任刘沅说,现在的台湾大学生,可能会发愁今天有没有钱买个iPad,明天找不找得到工作,却很少有人关心台湾时事,关心国际形势。从这一代人身上,可能看到的是更实际、更功利的想法,鲜有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常常被人嘲笑为天真、不切实际、唐吉诃德,认为那是少数人的梦想。”林孝信说,老保钓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台湾社会思潮比较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比较朴实,也相对贫穷,这些都是孕育理想主义的土壤。而理想主义,正是促成当时保钓运动蓬勃兴起的潜在原因,成就了一批爱国爱民、关怀世事、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为正义发声的年轻人。
“这值得今日台湾社会思考。”林孝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