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马英九把台湾经济搞起来才是“好圈圈”
中新网11月5日电 马英九上任以来,他的用人理念不时会招致批评,最近的“小圈圈用人”之说,就认为马英九用人唯亲。对此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马英九不是“小圈圈用人”,反而是用人太过“大圈圈”,导致马英九团队统合性不足,默契不够,甚至“见林不见树”地高谈大方向,但却没有能力在具体个案上发挥正面的执行力。
文章摘编如下:
有人评论马英九“小圈圈用人”,笔者认为,这样批评有斟酌的空间。
总括来看,马英九的用人,他用了“大炮型”人物,如杨志良、曾巨威;也任用不同党派人士,如赖幸媛、杨秋兴、李鸿源;长期在社会上尽心尽力的,有王如玄、王清峰;而“文官”出身的有施颜祥和张盛和等人;学界的有蒋伟宁与朱敬一,乃至于“行政院长”陈冲,原本与马英九都无甚渊源,从这些用人的实例,说马英九用人非但不是“小圈圈”,真正挑剔一点说,反而可以说他的用人太过“大圈圈”,团队里各方好汉汇聚,头角峥嵘固然亮点不少,但统合性不足,默契不够,甚至“见林不见树”地高谈大方向,但却没有能力在具体个案上发挥正面的执行力,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
自年初台湾选举以来,马英九当局的“阁员”一直给予外界“各吹各调”的感觉,让人觉得马英九当局的”内阁“不太像个“团队”。
出现一言堂,并不当然是好事,容易出现思考的盲点;但理想的情况应是讨论的时候各言尔志,政策确定了就要同心协力,换言之,组成要大,才能广纳百川之见;但核心要强,才能把百川之力汇聚成无往不利的执行力。而马英九过去10个月,已有两个”政务官“为了政策而辞职,表示理念上的矛盾纷歧缺乏化解的机制,马英九用人的圈圈一点都不小,但如何把”大圈圈“分散的力量收拢凝聚,这才是马英九要克服的难题。
所以,小圈圈不是问题,只要小圈圈不会妨碍团队内部的多元意见,不影响团队号召各路人马一起努力,小圈圈反而是分散意见的凝合剂,有助于拿捏执行的重点。换言之,若真批评马英九的用人,反而不会是他用人小圈圈,而是马英九团队缺乏又能赢得自己信赖,也能聚合团队内不同意见的凝合者。
真要从负面角度解读,任何人的用人哲学,一定找得到批评的空间;用学者无实务经验;用业界出身的又有利益回避问题;任用地方派系是绑桩酬庸,不用是不食人间烟火;“内阁”意见一致是同质性高,不一致是多头马车等等。
在信任度与专业之间,应该要在比例上寻求平衡,只任用听话下属,格局的确狭窄;但只任用专业而不考虑信任,一则在讯息的了解上可能失真,二则无力约束各个部门的本位主义,容易形成多头马车,有士无帅的局面。
因此,笔者反而认为,过去10个月马英九当局的问题是出在整体执行力。台湾民众真正在意的是当局经世济民的表现,而不是他的“用人”哲学。既然当局的用人方式怎么样都有批评的空间,那么大圈圈也好、小圈圈也好,物议不是重点,重点是当局有无能力增进台湾民众的福祉。
马英九第二任的任期才刚开始,目前为止满意度不佳是事实,这可能是因为国际景气;可能是当局有做事但台湾民众无感;可能是当局真的做得不好;三者兼而有之更是可能。
换言之,圈圈大小是个假议题,真议题是,台湾民众对现状普遍不满,所以不管马英九怎么用人都不对。
套一句人性的讽刺语:“只要没用到我或我肯定的人,用的就是小圈圈”。真要做文章,其实没有文章不可做。所以,马英九其实不用太在意旁人对他小圈圈的批评。该要警惕的反而是:不管是大圈圈还是小圈圈,能把台湾经济搞起来才是好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