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建南海乡掠影:对台贸易的先行者(图)

2012年11月14日 11:39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福建南海乡掠影:对台贸易的先行者(图)
“海坛天神”是南海乡的一大名片。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希望之光闪耀南海乡间

  南海乡是福建平潭县最南端的渔业岛乡。全乡面积13.93平方公里,由123个岛礁组成,除塘屿岛、草屿岛外,全为无居民岛礁。乡址设草屿岛,距县城19.5公里。全乡共7个建制村,总户数2794户,总人口10156人,通行平潭、莆仙、闽南方言。经济以渔业为主,内海捕捞或浅海养殖,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牡蛎、鲍鱼等。

  20多年前,南海乡南中港的台轮停泊点,是对台贸易的先行者。高峰时,近百艘台湾轮船停泊。在南中村前党支部书记刘玉生家里,记者翻看他家的影集,见证着当年的荣耀与繁华。可后来,南海乡对台贸易滑落低谷。

  秋风习习的晚上,海潮拍岸。在“海坛天神”的身旁,记者与村民围坐一起,就塘屿的发展问题,热烈讨论。村民说,如果有政策机会,塘屿对台贸易还能再度火热起来。记者认为,当时塘屿对台小额贸易能火,是因为只此一家,少有分店。可如今,对台贸易全国大开放,塘屿很难再掀起当初的贸易潮!

  不管记者说什么,村民脸上的表情依然坚毅。望着他执拗的眼神,记者联想起“海坛天神”。当天采访日程太满,直到夜幕降临才收工,一行人已饥肠辘辘。没想到,村民还要带我们攀登上“海坛天神”。我们手脚并用,在“海坛天神”身上摸索着前进,几度想打退堂鼓,村民都执意前行,直到看到“海坛天神”下身斜翘一柱状风化岩体。村民介绍说:“这石柱有男性特征,高4.15米,围径4.50米,相当雄壮!”记者借助手机的亮光,目睹了神奇的自然造化物!现在回味起来,揣测村民的用意,或许是要让记者感知“塘屿人雄风犹存”!

  但是,雄心不等于实力。记者谈起渡船上的见闻。从海坛岛芬尾码头前往塘屿,坐的是船龄23年的木壳船。在船上,塘屿北楼村的村民向记者诉说缺水的困扰。“这样窘迫的交通和现状,塘屿怎能重振雄风?”记者质疑道。

  “我们可以向前走!” 村民坚定地说。他们掰着手指头向记者介绍塘屿的优势,可能的发展选项——

  对台贸易有独特优势。塘屿岛有“小台湾”之称。南中港旧称南寮港,古代渔民从这里出发到台湾新竹旧渔港做贸易(旧时称为“放台湾”),而新竹旧渔港也名为南寮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展台海小额贸易以来,当地渔民与台湾的商贸活动从未中断。

  传统养殖业历史悠久。水质好,塘屿的坛紫菜名声在外,渔业资源丰富。岛上渔民的生产活动还是海水养殖与远洋捕捞。

  发展旅游大有可为。“海坛天神”与“石牌洋”并称为平潭岛的“奇石双绝”。闭塞的地理环境与特殊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别样的渔家风情。开发旅游的另一大阵地是东甲岛,被网友称为福建的“马尔代夫”,东甲岛入选2011中国首批开发无人岛名录。对台贸易的红火已消散,但旅游的星火有可能成燎原之势。

  不仅村民求发展的热情高涨,南海乡政府也千方百计谋突破。南海乡把“引凤回巢”作为招才引智的一个抓手。乡贤回潮,将加快南海乡高起点开发建设。

  乡党委负责人认为,在平潭大开发中,南海乡要明了“发展定位有差异、投资冷热有政策、开发时间有先后”三个问题。既不能太急,也不能傻等。“我们随时准备着!”他还拿出“南海乡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来解说发展方向,南海乡未来定位为“中高端旅游度假海岛之乡”。

  身处“离岛”的南海乡,四面大海壮阔辽远,出门都要上船。硬件基础设施的确困难重重,但南海人的坚守与拼搏,又让记者看到希望。

  希望把对台贸易做大

  海风带着丝丝咸味拂过脸颊,永不停歇的海涛伴在耳边。

  “盈盈一水间,遥遥两岸情。”坐在塘屿岛海边,回忆往事,南中村村民黄銮辉思绪万千:“塘屿岛处于海坛海峡南口水道,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与台湾民间贸易往来便捷。塘屿的坛紫菜、东庠门的虾皮、屿头的萝卜干和平潭主岛上的毛猪肉等,在台湾很受欢迎,而台湾的大米、白砂糖、凤梨、日用品以及小家电等,也很受平潭人青睐。每当风平浪静,两岸渔船汇聚塘屿岛附近海上,以货易货。”

  黄銮辉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平潭设立“台湾渔民接待站”、“台湾轮船停泊点”。这给塘屿岛带来前所未有的盛景。来此避风、补给的台湾渔民随船捎带来日用品,如手表、自动伞等,与岛民交换黄花鱼、梭子蟹等。后来,交易的品种越来越多样化。

  黄銮辉胆子大,根据台胞需求,想方设法从广东、浙江等地购进带鱼、黑鲷、鳗鱼等冰鲜,一次十几吨。

  当时,岛上家家户户都与台湾渔民做起生意。货从广东、海南、兰州等地运回,在码头卸货分装,再搬上台轮。“人人有钱赚。有的初中生利用假期打工,把瓜子搬到车上,一小时赚20元。”

  凭借对台贸易,南中村一片繁荣景象,号称“小台湾”、“小香港”。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南中村民大都重操旧业,或捕鱼,或养殖,有的辗转福州做生意。

  只有黄銮辉坚持了下来,他的海鲜贸易延续至今,从广东、海南进货,台轮一到南中港,就搬货进舱,然后直达台湾高雄港。黄銮辉希望继续发挥平潭的对台交流合作优势,把对台贸易做大。

  ( 策划:薛东 温端贵 撰文:黄雪梅 林智岚 何祖谋 摄影:吴恩儿 林智岚)

【编辑:王栋】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