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时评:两岸投保协议保护了谁?双方均受益

2012年11月29日 09: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两岸投保协议覆盖了常规投资保护协定所包括的要素和内容,也充分照顾到了岛内各界的实际需求,对台商释放了诸多善意和利好,也让想入岛的陆资企业吃了“定心丸”,体现了鲜明的两岸特色。

  由大陆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和台北世贸中心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说明会,日前在京举行。会议邀请两岸学者专家开讲,为两岸业者释疑解惑。一场说明会,投保协议的两岸特色可见一斑。

  “两岸特色”两岸受益

  今年8月签署的两岸投保协议被称作是“台商最期待的协议”,也是海协会与海基会2008年恢复商谈以来,耗时最久的一个协议。作为大陆方主谈人的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司长李成钢在说明会上坦言,协议商谈耗时两年,面对民众的期待,压力很大。

  作为ECFA后续协商的4个协议之一,投保协议呼声最高,却也是“难啃的骨头”。后ECFA时代,两岸经济协商“由易入难”。李成钢对记者说,现在可以让大家知道,即便是协议的名称两岸当时都不能达成一致。台湾方面重点在投资保障,大陆则希望同时加强投资促进。此外,像是台商最关注的争端解决,岛内部分绿营人士向马当局施压,希望引入所谓国际仲裁机制,企图将两岸之间的纠纷扩大化与国际化。

  化解分歧,达成共识,需要的是诚意和勇气。投保协议的签署,让两岸民众看到了彼此的关切和善意。原来争议较大的“投资人”定义扩大到第三地赴大陆投资的台商;台商“人身安全”的通知与通报,从原本的48小时变成24小时;多元化解决两岸投资争端的条款备受瞩目;曾卡住双方商谈的症结“争端解决机制”仲裁部分也得到了妥善解决。

  两岸投保协议覆盖了常规投资保护协定所包括的要素和内容,也充分照顾到了岛内各界的实际需求,对台商释放了诸多善意和利好,体现了鲜明的两岸特色。与会不少台商认为,投保协议使台商受益“最大化”。

  看待产业整合不能短视

  投保协议的签署不仅仅是对一人一事的规范和保护,而是为保护和促进两岸双向投资做出了制度性安排。对外经贸大学台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晓红在会上表示,投保协议有利于逐步减少两岸双向投资限制、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加速两岸产业融合。“这对两岸而言,意义更为重大。”

  台湾名阳法律事务所刘明阳,长期追踪两岸投资往来,他认为,投保协议不是实现静态上的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两岸动态上的产业整合。

  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两岸产业分工,在华晓红看来,绝不是政治因素可以主导的,“世界原有分工格局被打破,突显了两岸区域整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积极应对未来新型产业的竞争,两岸需要通过建立经济合作机制来推动两岸产业合作,以新兴产业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

  不过,岛内对投保协议也有不同声音,产业冲击和利益再分配是较多被提到的。谈到这里,华晓红认为看待两岸经济合作不能短视。华晓红对记者说,经济合作带来利多的同时,也会对某些产业带来冲击和影响。“任何经济协议在提升社会总福利的同时,都会带来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这些负面影响可通过建立某些保障措施、贸易救济手段予以缓解,更可以通过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得到长远解决。”

  经济合作加温政治互信

  与会的大陆企业认为,投保协议也让想入岛的陆资企业吃了“定心丸”。实现双向、对等的投资一直是两岸的期待和呼声。“要使两岸的产业合作能够持续深入,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的。产业转型升级不落实到企业身上,不落实到投资行为上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保护赴台陆资权益、推动两岸双向投资良性互动,对真正实现两岸产业链互补合作、推动两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李成钢说。

  “投保协议签署,会不会引起陆资短期内大规模入岛?”李成钢说这个问题也是两岸记者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我要说的是,应该相信资本的理性和市场的理性,企业作为投资决策主体,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简单讲,企业一定会评估利润,这同时受到两岸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问题,刘明阳回答说,在岛内经济问题有时被政治化之后,两岸经济合作就需要更好的政治环境加以配合和支撑,如果双方政治互信不足,不仅会制约经济合作的深化,也可能会放大经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容易忽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当然,两岸经济的深入推进也必然会为累积政治互信加温。

【编辑:郭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