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力“变贵” 台媒:台商面临三叉路口
中新网12月5日电 据台湾《旺报》报道,30多年前台湾面临新台币升值、工资上涨等因素,加工出口产业出走,造就了一批西进登陆的台商,如今台商又要上演搬迁潮,究竟要转向西部,还是北移,或是选择鲑鱼返乡?正是当前大陆台商普遍面临的三叉路口抉择。
有台商私下大叹,大陆投资环境今非昔比,尤其制造业日子愈来愈难熬。廉价劳动力、土地及租税优惠已成过去式,加上环保执法严格、人民币升值、原物料上涨,及当前国际经济情情势不佳,欧美订单锐减。
台湾电机电子公会前理事长许胜雄形容最贴切,以往缺人才、水、电、土地及资金等5缺,但近期又再缺原料、订单、油料、通路及前景。
专门生产天线端子、电子配件的士丰电子董事长邱春晖坦言,企业成本不断升高,很大比例来自劳工薪资、福利调涨,从2008到2012年,人力成本占比从15%上升到25%,加上陆企低价竞争,利润愈来愈薄。若以大陆劳工最低薪资每月约1300多元(人民币,下同)计算,加上社保5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再加工伤保险和计划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再添加班费,实际月付约4千多元,已接近台湾最低薪资水平。
不过大陆劳工工资连年涨,已是政府明定的“国策”,刚刚落幕的中共十八大报告内,明确指出2020年大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创造大量崛起的中产阶层,让人民荷包满满,提高工资、鼓励消费便是主要途径。
面对薪资引爆成本上扬的冲击,最重要就是采取自动化,减少用人,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无锡台商协会会长、新麦机械总经理吕国宏以自身举例说明,包括喷漆、焊接、钣材加工等都采机械化操作;而在管理上,则采取按件计酬,相当于“承包制”,员工做愈多领越多,这是跟青岛海尔学来的。还有台商选择干脆撤离或转移阵地。
吕国宏也认为,在台湾设立营运总部可以掌握营运、研发、财务与决策中心,可保有一定优势。但他认为,台商想转移阵地,并不容易,到苏北或安徽,当地人力素质仍比不上无锡,目前为止,台商转移外地的效果并不是太好。
谈及南亚,吕国宏更直言不用谈。他说,在印度工厂里有20人,但从来没有1天同时到齐的,总有各种理由不来上班。他提到,要求印度员工生产效率是件难事,为何在印度设厂?他说,印度关税保护太多,进口要课30%关税,完全出于节税考虑。
不论珠三角东莞、长三角苏南沿海一带,到大西部重庆等地,各地台商制造业现在几乎都遇到转型升级问题。大型台商因为基础雄厚,口袋够深还能挺住;小型台商较为灵活,也能自谋生路;唯独中型台商面对转型升级压力,订单又大不如前,融资不易,经营压力较大。
不论转移到哪里,台商如今都已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有苏州台商便私下透露,他真的不知道该信“哪边”。
“台商只能自求多福了。”一位台商叹,多数待在大陆台商,都想考虑回台定居、投资,但却卡在台湾当局效率太不让人放心,“光看油电双涨、涨薪问题都搞不定,吵成一片,何况吸引台商回流这牵动两岸产业链的复杂问题了。”
也有陆企老板说,他曾赴花莲去考察投资,却被告知取得用地可能要经过台湾有关单位盖400多个章,听后吓一跳,他说,“我在大陆,只要经过几十个章。”最后他打消赴台投资的念头。
台商何去何从?至今恐怕都没有明确答案。